紡企轉型內銷須過三重門
短短兩個月時間,國務院常務會議兩論紡織業振興。紡織出口退稅從13%調到14%,再調到15%,這對金融危機中的佛山紡織出口無疑是一份新年利是。然而,這封利是能否為出口企業帶來強勁轉變?有紡織老板心憂:“退稅調整力度離業界的期望還有一定距離,經濟下行已經毫無懸念,歐美市場已經冷了,現在上調一個點有點滯后。” 訂單下滑企業信心不足 紡織服裝是佛山的傳統優勢產業,也被列為佛山重點打造的9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佛山共有6000多家紡織企業,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產品涉及紗線、針織布、梭織布、經編、染整紗布、化學纖維、各類服裝等幾乎所有領域。 在最讓企業關注的出口退稅率方面,據測算,出口退稅由14%提高到15%,在企業實行25%所得稅情況下,將讓整個紡織行業增加凈利潤約57億元人民幣。 禪城一家紡織企業董事長嚴先生說:“這只是理論上的值,前提是產品出得去,有訂單才有利潤啊。企業有沒有信心,訂單才是實在的東西,信心不是虛的,不是靠‘吹水’。” 佛山紡企老板普遍的說法是:一季度是紡織出口的淡季,再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訂單同比減少了30%左右,且預計這個比例還會繼續增加。 市場“冷凍”才是壓身大山 連續多年以紡織品出口為主的佛山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已經逐漸將主營產品從紡織服裝轉向機械和建材。“從跟客戶溝通的情況來看,春節前后,歐美兩大市場對紡織品已經比較冷淡。按說今年開始美國取消中國紡織品配額對紡織原是利好,但是現在根本無單可接,利好就無從談起了。”該公司有關負責人無奈地說。 順德均安一家服裝廠老板對一季度的出口也不樂觀:“現在出口肯定是最困難的。買方市場萎縮,很多訂單轉去了東南亞國家。雖然現在開年才上班兩天,生意萎縮量還顯不出來,但是減少20%左右是很有可能的。” 去年上半年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被稱作紡織產品出口的“三座大山”。“現在原材料價格這座大山推平了,市場‘冷凍’才是壓在我們身上的大山。”一紡織品出口老板如是說。 紡企出路:出口轉內銷 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業內人士分析佛山紡企的出路是:只能面向內銷。 然而從“外”轉“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東部沿海地區、珠三角的很多紡織廠都是外向型的企業,佛山有很多廠本身就是面向外銷市場的,企業所有的資源和精力都是面向外銷,轉內銷不容易。” 一位從事紡織出口多年的業內人士分析:外銷轉內銷,擺在企業面前最大的障礙有三點:首先是銷售網絡,很多企業根本不存在國內的銷售網絡,要重新搭建需要相當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其次有一個不愿意提及的原因,就是一些內銷市場的信用很差,三角債等問題嚴重,讓許多出口企業不敢跟國內打交道;三是產品轉型,外銷產品原來針對的消費者跟內銷截然不同,需要投入成本重新轉型。這也需要耗費較大成本進行市場調研、產品開發、重塑生產環節等。 對此,佛山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吳浩亮認為,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最關鍵是要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現在成本沒有太多的下降空間,企業要開發新品種,特別是產業用紡織品,像汽車用紡織品、無紡布等,才能乘著政策的東風真正打開市場。他希望政府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