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紡企深陷“賒帳”鏈條 業務員上街大擺地攤
超出了3倍以上”。 渠道建設是最大的障礙。運作半年下來,為將產品打進上海大小商場而進行的大量煩瑣的公關,讓公司上上下下都疲憊不堪。 “內銷市場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中間環節占用的資金成本完全超越了之前預算。”方敏說,比如300元一件的襯衫,加工費只有30元。剩下的270元去了哪里?就是被這長長的中間環節給消耗掉了,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沒得到好處。 轉型運作中,最不適應的就是國內的付款模式。和海外客戶相對良好的結算機制不同,目前國內客戶采用的基本上是售后付款,這跟外貿的貨到付款截然不同。甚至,有些客戶服裝賣完也不結帳。眼下有300多萬元的貨款已經拖了半年,至今都無法回籠。 這樣的付款模式根深蒂固。2008年國慶節前夕,公司高層把三家有意代理公司品牌的客商找來吃飯,在飯桌上談判合作的事,方敏也參加了。其中一名大連客商堅持必須給他先銷售后付貨款的政策。 “現在找我做代理的服裝品牌多得很,有30多家在求我呢,你們一定要我先付貨款的話,咱們就免談吧。”這位客商對方敏說。 那頓飯,董事長喝了很多酒,飯后紅著一雙眼睛回到辦公室,窩著一肚子火召集一班中層開會,宣布忍痛接受代理商的條件,自墊成本生產、銷售。 這意味著,一條條長長的“賒帳”鏈條將由此產生,積聚成巨大的成本和風險。 外貿業務員擺地攤 盡管奮力掙扎,想方設法打開內銷市場,但公司多年養成的那種埋頭生產,對市場反應遲鈍的慣性一下子還是不容易改過來。一批批自創牌子的服裝下線后,有不少壓在倉庫里,加上之前的出口訂單退貨,累積的服裝價值起碼達到了百萬以上。 這雖然是小數目,但一不小心,還是可能出大問題,因為方敏知道,現在公司的資金鏈是高度緊繃。 資金吃緊的一大原因來自“補稅”。和其它加工貿易企業一樣,公司原來做出口時,生產是在保稅環境下進行的,一旦轉做內銷,設備和原材料都必須完稅。根據海關的規定,出口加工企業生產出的成品如果轉為內銷,需“先補稅后銷售”,否則視為走私。而補稅的錢不是個小數目,這給轉內銷的出口企業帶來很大的流動性壓力。 為了減輕壓力,盡快回籠資金,董事長想盡各種招數。 “看來光靠代理還是不行,必須要代理與自銷兩條腿走路。”董事長把方敏他們找來宣布說,自創品牌的產品尋找代理商,外貿退訂的單子,由于產品風格和自創品牌的產品不符,只好由公司業務員到七浦路等地的批發市場,或者地鐵口這些人流集中的地方去擺攤兜售。那批價值200多萬元的羊毛衫就這樣上了地攤。 “賣這批羊毛衫的錢就是給你們發年終獎用的,”董事長把丑話說在前頭,“你們這個年過得怎樣,就看你們能賣掉多少了。” 這批秋冬服裝的制作工藝和質量,都是按國際級品牌標準生產,但這無法挽救它們淪落街頭后的身價。剛開始,每件開價280元,但光顧的人摸一下就走開了。坐慣電腦桌的方敏又不懂得如何招呼客人,一個晚上下來,有時一件也沒賣掉。 最后年關將近,董事長一咬牙:“賤賣!每件50元!”這樣的價位,血本虧大了。 即便如此,到大年三十那天,方敏他們也只將這些羊毛衫賣掉三分之一,剩下的只好抱回公司,另想辦法處理了。 “這個年,我們拿到的年終獎只有去年的十分之一。”2月2日,還在休假的方敏說,“我感覺今年冬天比去年雪災那會兒還要冷,只要公司不裁員,我們就謝天謝地了,過完年再努力地去沖刺一把吧。”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