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吧,100%羊毛,50塊一件!”
大年初一前的整整兩周,方敏會在每晚9點半左右,準時出現在上海長寧區水城路的人行道上。滿紙箱的羊毛衫,蓬松地被抖開:“摸摸看,100%羊毛的,絕對正貨。”架著一副眼鏡的方敏不停地招呼路人垂顧,比起最初那段時間的靦腆,他吆喝的口氣現在已經變得和旁邊那些“職業攤販”一樣自然而嫻熟。
方敏是楊浦區一家外貿企業的業務員。自去年10月份以來,他推銷這批羊毛衫已經有3個月了。在春節前兩個月,公司董事長把他們這些業務員召集起來,舞動胳膊下達死命令:不把這批積壓的出口定單產品全給賣掉,今年的年終獎一分錢沒有!
于是,他和公司的7名業務員走上了最原始的營銷渠道——擺地攤。
每天一早8點左右,公司的貨車沿著中環高架把他們送到各個擺攤點。這些地攤的“選址”在一些地鐵口,但攤位并不固定。比如第一周,他們沿著2號線的地鐵口散落到長寧、黃浦、浦東等處,擺到晚上11點過后,會在二號線新涇站的地鐵口集合,集中推銷。
方敏本來不至于如此“落魄”。他效力的是一家往年出口額上億元的公司。但去年下半年以來,出口銷量開始日漸萎靡。這單價值200多萬元人民幣的羊毛衫,原本是按歐洲一家品牌公司的定單趕制的,7月份下的單,到了9月份雷曼兄弟倒下不久,那家客戶公司便突然消失無蹤。這單子服裝于是全部上了地攤。
金融海嘯卷走了的大量出口訂單,這讓東南沿海的無數的制造企業陷入噩夢。轉攻內銷市場,消化龐大的出口產能成了唯一的求生稻草。廣交會主辦方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的調查顯示,在參加2008年秋交會的企業中,約有70%準備選擇“出口轉內銷”。
然而,掉頭的努力艱難異常。方敏和他的老板很快發現,出口企業轉內銷,并不比水兵上岸當步兵輕松。
“趕鴨子上架”
方敏是這家外貿企業的元老了。2000年學校畢業后就直接進入了現在這家公司。這是一家純粹的服裝加工貿易企業,埋頭做出口,謝絕一切內貿訂單。
方敏2000年入職時,正值公司最風光的時候,做紡織品出口的利潤率有10%—15%,方敏也從開始的5萬元訂單做起,隨著企業快速成長起來。2003年以后,企業的年出口額一直保持在億元以上。
2007年3月份開始,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結束了公司的黃金期。到了2008年,利潤率只剩下2.5%—3%。一些業務員的單子出現虧空。
方敏去年3月份和外商談的一個單子,談好的價格是按照匯率7.4000計算的,但月末款項收回時,匯率降到7.2000左右。2萬美元的生意就虧了4000元人民幣。雖然合同定價時也考慮了匯率因素,但預報的價格總是跟不上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合同定價特別難,定高了,外商扭頭就走;定低了,最后自己吃虧。
2008年9月之后,央行開始降息,議價要素突變,一些老客戶索性退單而去。有的連退單都免了,干脆徹底消失,扔下一堆做好了的,比如那堆價值200多萬元人民幣的羊毛衫。
“等死不如找死。”老板被逼無奈,橫下一條心:外貿轉內銷。
2008年6月,董事長決定員工休假半個月,其間召集中層到浙江的普陀山度假,并商議轉型對策。方敏也是參會者之一。會議一聲令下:將被退訂產品轉到國內市場消化,公司所有外貿業務員一律“向后轉”,改做內貿推銷。
“簡直是趕鴨子上架!”方敏又好氣又好笑。公司的生產能力在國內算是一流的。但這么多年來一直埋頭做貼牌訂單,對品牌、管理、設計、市場網絡等一概不問?,F在一下子要轉內銷,才發現兩手空空。方敏將此歸結為“六無”:無品牌、無研發、無渠道、無團隊、無經驗、無體系。
沒辦法,只好從無到有,從零開始,普陀山會議定下了轉型第一步:自主創牌。接下來的半個月里,公司迅速做好了商標注冊、企業形象識別設計等等一系列基礎工作。
第二步是重建產銷體系。公司重新招聘了一批推銷員,建立了內貿營銷團隊,將原來簡單的業務部和加工部重新整合,拆分了營銷策劃、人力資源、開發設計、技術生產、市場拓展等部門。至此形成了從產品開發到推銷等一條龍體系。
痛苦的賒帳鏈條
多年來做慣了單一的訂單加工,猶如一個人習慣了飯來張口,喪失了基本的謀生能力。要想重新站立,鋪設自己的營銷網絡,談何容易。
“整個轉型的過程要比做外貿加工煩瑣、細致得多了,成本也一下子成倍上升。”方敏說,在建立面向內銷市場的營銷體系之后,“公司單單是員工的薪酬,就比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