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服企用工緣何遭遇冰火兩重天
個最流行的廣告語,一個是貨源充足,另一個就是標出老板的籍貫,以示誠信。盡管如此,今年供求雙方仍沒有像往年一樣一拍即合,求職者變得格外謹慎。他們現在不僅關心待遇問題,更關心金融危機下老板的操守。
“用工規范的大企業,不愁招不到工人,良好的信譽、人性化管理、完善的生活設施、能接受職業培訓……”Kevin認為,自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大型知名企業對工人更有吸引力。他說,現在很多工人應聘時會“貨比三家”,將工資、福利待遇、個人發展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情況下,家庭作坊、小企業提供的工資會比大企業高一兩百塊錢,但那里的老板延長工人勞動時間、加大勞動強度,拖欠工資、工傷得不到救助等情況時有發生。” 同時,在目前中小加工企業招工碰壁的同時,一些有實力和有品牌的企業對人才要求則越來越高,尤其是技工、熟練工嚴重缺乏,有的企業甚至開出3000元高薪來吸引技工。 “雖然經濟不景氣,但找不到工作的總是那些沒技能、沒特長的工人,有技術的到哪都能找到飯吃。”陳鋒說。 可見,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紡織服裝企業正在經歷一次大規模洗牌。洗牌不僅是市場、產能的兼并重組,也是一種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趨勢。而目前,種種跡象正表明,用工市場的供需雙方都在朝著“兩極分化”方向變化:有實力的企業,不愁招人才,而有實力的求職者,則不愁找工作。反之亦然。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簡新華分析,之所以出現這一用工局面,是因為所謂農民工的說法已嚴重不合時宜,農民工已經自覺向產業工人轉變。于是,在他們的眼里,打工掙錢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而是在此基礎上,他們更尋求技能的提高,自我權益的保護,自身價值的塑造,真正融入了整個產業。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