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棉的“御冬術”
外需萎縮,中國棉紡產業正遭遇十年來最嚴酷的冰封。作為武漢棉紡行業龍頭,武漢一棉如何“過冬”,成為行業晴雨表。 行業困局,十年來最艱難時刻 記者走訪武漢龜山腳下的一棉總部時,是下午4時,偌大廠區內悄無聲息。靜謐的氛圍,多年來頭一次與緊鄰的龜山風景區保持了一致。 曾中一說:“為了節約電費,我們將生產時間改在深夜了。”供電部門采取分時電價,下午至夜晚10時區間電價最貴,上午次之,深夜最便宜。 如下午6時到10時區間的電價每千瓦時0.9元,而深夜至凌晨的電價跌至每千瓦時0.2元,高低相差三到四倍。如此調換一下生產時間,每天至少節約電費一萬元。“多年來,一棉用電,都是因為供電高峰政府限電,被動停工;眼下,因為電價主動停工,還是頭一遭”,曾中一說。 小小舉措,反映出了棉紡行業的嚴峻形勢。 十年來,紡織業首度出現負增長。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利潤1042億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了38.76個百分點。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金額達到227.5億元,同比增加99.85%。業內有人指出,在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更為悲觀的背景下,紡織行業才步入轉型期,近十年來最殘酷的一輪淘汰剛剛開始。 紡織品是拉動我國對外出口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對歐美出口的重要產品。不幸,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中,也成為危機由國外向國內傳導最快的行業。 2007年,武漢一棉出口創匯達到3000萬美元,而2008年下滑一半以上。據武漢市紡織工業促進辦公室調查,該市30家棉紡服裝企業,家家都稱受到經濟危機影響,出口訂單大幅減少。 曾中一估計:“全行業減產1/3以上,甚至有可能接近一半。” 壓縮管理層,留住熟練工人 作為全國棉紡行業的資深企業家,曾中一數十年來,一直忙于應對大小危機,深諳“過冬”之道。 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曾中一帶領原武漢第一棉紡廠,利用行業低谷期,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大力開展并購活動,相繼收購武漢三棉、六棉,組建成現在的集團公司。2006年,又將集團公司改制成為民營企業。 這次經濟危機襲來之前,武漢一棉集團年銷售收入8億元,出口3000萬美元,發展平穩順當。 這次金融危機擴大為經濟危機之后,控股武漢一棉集團的兩位廣東股東,急于抽回投資回救沿海產業。一棉集團再度易主,被武漢當地有實力的投資者控股。不過,經驗老到的曾中一留任總經理。 利用再次改制的機會,曾中一在武漢一棉集團新老板、董事長趙紅強有力支持下,利用各種途徑對付眼前的行業危局。“應對新局勢,需要我們轉換思維方式,千方百計降低成本,對每項支出都要慎重考慮。” 降低成本方面,棉紡行業面臨著行業性的難題。 以32支紗為例,十年前,包括工資、電費、折舊等在內,每噸紗的工費6000元左右。當時,工人工資每個月不過二三百元。 今天,每噸紗的市場價格比十年前還要低,企業要保持適當利潤,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壓低工費,降低成本?,F在,每個月沒有1000元以上的工資,根本招不到工人。 在財務成本上,強勢銀行提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沒有哪個企業敢去捋虎須,討價還價,資金使用成本下降的空間也不大。 可以說,能夠想得到的降成本辦法,如采用效率更高的設備,改進工藝多紡紗,各家企業都使用到了極限。“眼下,即使每噸紗的成本再降低1元錢,也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一位業內人士說。 盡管如此,曾中一還是想到了很多節約成本的巧妙辦法,前面提到的“避開用電高峰,換時開工”,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個辦法,就是控制管理費用。利用這次換東家的機會,武漢一棉對管理層進行了調整,縮小了管理層的規模。這一項每年又節約開支120多萬元。“不過,我們沒裁掉一個熟練工人。別看眼下困難,只要市場一好轉,馬上就會面臨人手不足。” 深知熟練工人對紡織企業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要暫時背負巨大的成本壓力,可曾中一卻從未在工人身上打主意。 身段放低,與漢正街攀親 武漢一棉生產的高檔床上用品、服裝面料中,有一種“全棉精梳高支高密布”。用這種面料做成襯衣、被面,穿起來或蓋在身上,就像綢緞一樣。 它深受歐美消費者喜愛,是武漢一棉每年3000萬美元出口紡織品中的主打產品。 當然,價格也十分昂貴,用該面料做成的床上用品六件套,市面上要賣到3000元甚至更高。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歐美消費者捂起了口袋,花錢不再大方,改用普通面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