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突圍保護主義藩籬的中國紡織外貿
紡織出口U型反彈 2008年12月對于長期和歐美消費者打交道的中國外貿企業來說,經歷幾乎可以用“萬馬齊喑”來形容的1片蕭條;又到1年年末,在西方圣誕節再次來臨的時候,外貿似乎出現1線曙光,外貿企業日子似乎好過一些,至少從海關總署近月公布的數據來說是如此。不過在專家看來,外貿人要真正過上舒坦日子,一定還要再苦練內功,簡單說來就是提高產品質量,打出自己的品牌。 紡織業競爭優勢依然存在 金融危機沖擊波登陸中國時,紡織業最先感受到寒意。海關總署近日公布,2009年1-11月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1502.5億美元,同比下降11.4%。其中紡織品出口537.6億美元,下降11.2%;服裝出口964.9億美元,下降11.6%。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負責人表示,近來情況正在好轉,國外進貨商在危機中減少庫存,到年底要補回來,企業目前訂單多一些。但是增加的多是低檔次服裝訂單,利潤太少,企業很難賺到錢。2009年紡織服裝出口約下降10%左右,預計2010年情況會比2009年要好。 從國際市場來看,高檔次服裝需求尚未回升。而我國目前產業結構恰好能夠適應這種全球趨勢——需求檔次下降,所以市場份額不降反升。作為日用消費品,紡織服裝屬于剛性需求范疇。作為中國傳統優勢業,紡織業在國際競爭上優勢依然存在,如低價勞動成本、嫻熟技工等,不過這些優勢也正在被我們的鄰居——柬埔寨、越南等國家取代。而在全球化產業分工中,這種取代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我國中小型紡織企業技術附加值較低,缺乏自主創新是出口的“硬傷”。面對國外市場更高的準入標準,出口產品適應能力亟待提高。 而伴隨著更高的準入標準,貿易摩擦也在繼續。近幾年歐美國家對我國產品的召回事件頻頻發生,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海外媒體的敏感地帶,出口產品受到更嚴格的檢測和限制,同時也使國內企業面臨更大的處罰力度和技術壓力。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出口服裝雖然很多都使用國外品牌,但是實際上卻是中國設計師自己的作品,這表明中國的服裝產品已經漸漸走出最低層次的加工。不過產業鏈中最值錢的仍然是品牌,這還有待企業循序漸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