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潮流暗涌,中國紡織品或許難以獨善其身。
不少靈敏的市場機構預測,繼美歐對中國鋼鐵產品開刀后,紡織品將是下一個貿易摩擦的重災區。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即持此觀點。他日前直言:后危機時代,國際社會針對中國紡織品的貿易摩擦案件將會增多,特別是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將被提上日程。雖然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罩護下的“和平”仍在,但這兩份協議并不能徹底解決中國紡織品貿易面臨的國際環境惡化等深層次矛盾;而多以勞動力成本優勢見長的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業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然而,在高勇看來,摩擦案件的增多并不意味著中國紡織業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原因有三:一是近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了運轉有序的摩擦應對機制,并積累了有益經驗;二是2005年配額取消后那種久積的爆發力不會再現;三是中國紡織業將進一步實現國際化。
高勇認為,中國紡織業目前不單需要盡早做好應對貿易摩擦常態化的準備,更要加快建設紡織強國的步伐,增強抵御各種危機侵襲的抵抗力。而積極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科技含量相對較高的產業用紡織品,不僅是克服內憂外患的一個闖關“腰牌”,也將是未來中國紡織業振興的大勢所趨。
建設紡織業強國當提速
在整合各方信息的基礎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認為,當前我國紡織業已經進入了建設紡織強國的新時期,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內需的拉動成為紡織工業建設紡織強國的支撐。所謂內需拉動包括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兩大領域。生活消費主要包括服裝、家紡等產品消費,將進入健康、舒適、時尚的新時期,對品質、品牌和創新的要求更高;生產消費則將進入復合材料高速發展時期,而復合材料基本都可以加工成纖維,從而可紡可織。因此,產業用紡織品將在生產消費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
其次,新科技革命的深化發展,加速中國紡織工業向創新型產業轉變,是建設紡織強國的主要手段。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了紡織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快速發展,為紡織工業帶來了以數字化、信息化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現代生產力和跨國生產,由此促進了中國紡織工業參與國際產業結構從縱向分工向橫向分工、甚至部件分工的深入發展,逐步提高中國紡織業在跨國產業鏈的層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