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維新”:一個強縣的紡織“保衛戰”
在過去的數年間,浙江省紹興縣一直行走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在全國十強縣里,紹興縣是唯一一個以紡織業安身立命的縣域。在去年該縣608.27億元GDP中,紡織業占了近60%的比重。該縣85368元的人均GDP,絕大部分依托于紡織業而創造。 但從2005年起,作為中國最為量大面廣的民族產業——紡織業遭遇到了危機。隨后,關于紡織業的悲觀情緒在全國彌漫開來。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紡織業再度成為遭受沖擊最嚴重的產業之一。 危機,為一種意見提供了產生的土壤:紡織業是一個夕陽產業。該縣由此也被外界質疑為是否已經走向“歷史的沒落”? 去年金融危機以來,紹興縣接連發生了“華聯三鑫”、“江龍印染”兩起破產案,這些紡織企業曾在當地名震一時。《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稱:“紹興,一個沿海城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中心之一,已成為全球經濟衰退的受害者。” 類似的事件和報道,加劇了人們對紡織整個行業的誤讀。但事實上,即使在去年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日子里,紹興縣紡織產業向好的基本面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今年上半年,紹興縣紡織產業、市場成交額再次同比躍升。今年上半年,作為亞洲最大的布匹交易市場——中國輕紡城市場群實現成交額287.31億元,同比增長8.8%。其中,輕紡城面料市場成交額164.99億元,同比增長13.9%;錢清原料市場成交額122.32億元,同比增加2.6%。 事實上,正是在國內對紡織業的一片質疑聲中,紹興縣啟動了紡織業有史以來最為艱難的一次革命。2006年初,該縣強勢啟動中國輕紡城“二次創業”。以市場為主軸,通過其升級發展來帶動整個紡織業的提升,這是這個經濟強縣打響的一場紡織業“保衛戰”,也是一場為期數年的經濟維新之旅。 便捷的跨洋交易,中國輕紡城提出的這一目標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源自于其所走過的歷史。 中國輕紡城的前身是上個世紀80年代路邊設攤的一個簡陋交易棚。及至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專業市場+產業集群這種江浙一帶盛行的發展路徑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交易市場。斯時的交易以國內貿易為主。 到2000年前后,在經歷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紡織品國內貿易黃金時光后,輕紡城內出現了零星金發碧眼的外商。隨后的中國入世效應刺激,外貿體制的民營化改革,導致出口風潮在紹興縣呼嘯而至。 當時常見的一幅畫面是:一名外商來到市場后,在本地布商的帶領下,前往附近企業驗廠,然后下單。這一極為簡單的商業行為,成為紹興縣生產富豪的一條流水線。從事多年紡織品出口的張子祥回憶,當時出口一個集裝箱柜子,就能獲利20多萬元。 這樣的美好時光,到2006年逐漸逝去。在發現便捷的逐利通道后,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競爭者。相互壓價、惡性競爭、廉價出口,使得當時的商務部長薄熙來發出“中國8億件襯衫換一家波音飛機”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