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外貿企業出口陰霾未散
第106屆廣交會10月15日-11月4日在廣州舉行。相對上屆,國外采購商有所增加。 出口降幅已經連續4個月收窄,但是不少出口企業仍然面臨市場萎縮、貿易保護等困境 第106屆廣交會11月4日結束。從成交額來看,在經歷金融危機之后外貿出口開始表現出些許亮色。同時海關總署11月11日披露10月我國出口值1107.6億美元,同比下降13.8%,這已經是2009年以來出口同比數據降幅最小的1個月,同時月度出口值連續第4個月超千億美元。美國、歐洲、日本作為我國產品的主要進口國,近來也在逐漸顯示出復蘇跡象。 這些向好的消息,并沒有使那些出口企業塌實的舒一口氣。前方的路困難重重,他們仍然在金融危機的迷霧中摸索求生,并將不得不面臨一場持續的生死戰役。 “官方數字振奮人心,廣交會相比上屆成交出現2位數增長,但是我們卻始終笑不起來。”吳曉晨自稱“實話實說”,“外面都說轉好,實際上我們的日子并沒有開始好過。” 吳曉晨是1家紡織企業的副總經理,他們公司剛剛從廣交會收場。他所在的企業是蘇州1家規模并不小的紡織企業,生產的布匹、面料基本都出口,平均年出口額5000多萬美元。 吳曉晨的公司所在的蘇州交易團,在本次廣交會上反映,雖然紡織服裝企業普遍反映客戶比上屆略多,但是多數企業展位上仍然顯得冷清,市場需求仍然顯得低迷。前來洽談的客戶大多是老客戶,新客戶很少;從洽談的結果看,新客戶的下單意愿也不強烈,只有部分能談到打樣、試單階段;老客戶也以短單、小單為主。 近幾個月隨著大環境轉暖,吳曉晨接到的國外訂單雖然有所增加,但是都很小。一些老客戶之前1次采購上萬米面料,現在只要幾百米而已。這種改觀,并不解決他們根本的生存問題。因為“訂單雖然多一點,但是價格上不去。” 蘇州團從當地多家企業的調研結果來看,廣交會上蘇州紡織服裝企業的出口價格多數保持穩定,但是最近幾個月紡織原材料價格在上漲,以及服裝企業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一直在緩慢上升,企業實際利潤率日趨微薄,個別企業或個別產品已經處于勉強保本的境地。 吳曉晨的公司反映說,公司多數產品價格目前只能接近于保本,但是激烈的競爭又讓他們不敢提價。吳曉晨表示,有生產基地的企業,不敢把成本壓低,做成次品會影響信譽,拼不過那些單純做貿易的“小攤小販”,這些貿易商們往往把價格壓的很低。 金融危機最先波及到中國的出口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國出口的服裝、箱包等產品,遭受重創。伴隨而生的,是不少小企業紛紛倒閉,2000萬農民工返鄉。不少人稱,中國的出口企業也面臨“優勝劣汰”。 吳曉晨不認同這種淘汰。他認為,被淘汰出局有2類,1類是規模非常小的作坊類企業,這些小工廠平時訂單就不穩定,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高,現在危機來了,最先死掉的就是這些企業。另外1種就是現金流緊張甚至有問題的企業,這種企業不論大小,一旦訂單數量難以維持日常運行所需要的資金流,就很容易倒閉。 盡管市場因素、外部環境對出口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中國紡織商會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國際市場需求衰退是客觀的,除不斷加深影響的匯率、貿易保護主義等客觀因素,中國出口企業過度依賴發達國家市場以及產品附加值低、品牌率低等問題,在金融危機中也被進一步放大,對出口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吳曉晨也表示,金融危機來襲以后,公司著手開發其他市場,比如中東和非洲,但是一方面這些新進入的市場購買力不大,另外公司之前所生產的產品,都是迎合美歐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喜好,拿到非洲并不被認可,所以要重新設計款式,重新核定價格。“要把這些市場打開,不是1-2年的事情。” 隨著出口“滯銷”,一些企業開始出口轉內銷。不過吳曉晨說,轉內銷風險很大。國內出口企業不少都是加工貿易,國外來訂單,1批1批來料加工,而如果轉而國內銷售,則不得不考慮建設內銷的通路渠道,前期投資成本就不低。這個高成本就讓不少企業知難而退。此外“對接的內銷企業很少能有當即結賬的,一般都在2個月之后,有的還要拖更久,這樣對于1個中等規模的企業,資金鏈緊張將是致命的打擊。” 無論是吳曉晨這樣的紡織企業,還是大片的沿海出口依賴型企業,甚至是靠出口作為主要拉動力的中國經濟,都在等待國際市場的真正復蘇。 在這樣整體向好的大環境下,吳曉晨對真正復蘇的到來依然有些不樂觀。“2010年下半年能有好轉就不錯。”吳曉晨說他已經到歐洲去看看情況。“我還沒看到復蘇的明顯跡象,他們工人的失業率可能還要增加。他們沒錢,就沒法買我們的東西。所以還得等。”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