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貿易保護新動作密集 考驗中國企業平常心態
“中國制造”將面臨常態摩擦 “在全球需求萎縮的現實環境中,貿易摩擦增多是必然的,可以預見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說。 盡管歷史和現實都已反復證明,實施貿易保護只能是損人不利己。但在當前經濟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實背景下,一方面包括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在內的許多國家都難抵貿易保護主義的誘惑,紛紛采取貿易限制措施謀求為本國行業拓展發展空間,進而穩定就業;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也都將擴大對外貿易視為促進本國經濟的突破口。 而由于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三大貿易體和第二大出口國,因此中國成為了這一輪全球貿易保護風潮針對的首要目標,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貿易摩擦都針對中國。 商務部貿研院世界經濟貿易研究部主任梁艷芬表示,從近期美歐等經濟體的政策走向以及其領導人的言論不難看出,在全球經濟復蘇尚不穩定,各國短期內不能尋找到新的替代產業引領經濟走出低谷的前提下,各國都試圖通過擴大出口拉動本國經濟增長,這意味著對于中國產品來說貿易摩擦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徹底解決。 盡管如此,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法律政策部有關專家也指出,從實體經濟受沖擊到產業提出損害申請有一個過程,所以最近一段時間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密集發生,但現在畢竟不同于上世紀大蕭條時期了,所有的貿易摩擦還是會受到WTO多邊貿易規則的約束。 這位專家同時認為,中國應該以平常心看待貿易摩擦,因為如果“中國制造”實現了轉型升級,那就意味著由原來與發達國家的“夕陽產業”競爭轉向了與“朝陽產業”競爭,貿易摩擦會不斷發生。 “四體聯動”突破貿易保護重圍 毋庸置疑,來勢洶洶的貿易保護措施使得中國出口企業處境艱難。在輪胎特保案后,國內輪胎企業的負責人就曾對記者表示,企業不會消極地放空產能,早就開始積極謀求開拓本地市場,但產品調整、銷售渠道不暢、賬款回收難都是企業“向內轉”不得不面對的難關。 “現在這些案子真是越來越難打了。”多次協助國內企業參與貿易救濟案件應訴工作的法律人士對記者說:“越來越明顯感到一國政府的貿易保護傾向給司法和準司法程序帶來的壓力。” 目前正在協調、組織企業應訴歐盟反傾銷案件的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則表示,打這種跨國官司投入很大,一定程度影響了企業應訴的積極性,為此她呼吁有關部門給予企業和相關中介組織更大的引導和支持。 事實上,由于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救濟案件中的積極應訴,也出現一些成功打掉貿易保護措施的案例,給了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沖破貿易保護重圍的勇氣和信心。 9月18日,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在“河北興茂輪胎有限公司訴美國商務部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案”中支持了中方的主張,裁定美國商務部現行對華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不合理。中國企業利用國外司法審查機制挑戰其貿易救濟調查機關爭議性做法的嘗試也獲得了可喜的突破。 我國一直堅決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作為主管部門,商務部一方面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為維護國內產業正當權益據理力爭,一方面正在組織形成由商務部、地方政府、商協會以及涉案企業在內的“四體聯動”協調應對機制,將相互配合、各負其責,采用“多管齊下”的應對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