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籠換鳥”不是說紹興不要紡織產業了,像紡織這樣的傳統產業,通過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產業轉移就是要把紡織產業的低端環節轉移出去。
“那邊電不到3毛錢,比紹興便宜一半多,土地和人力成本也低不少。”浙江越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興全告訴記者,他在2004年收購的陜西韓城一家國有棉紡廠,在投入1.2億元引進先進生產線后,實現了在棉花基地就地收購、就地加工,年產近6000噸棉紗,專門供給集團在紹興市的紡織廠使用。
金興全說,此次向產業鏈上游延伸,不僅使越紅集團得以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避免了原材料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也使得集團在紹興的幾個子公司可以向技術水平更高、工藝更為復雜的紡紗進軍。
“越紅集團堅持的是兩條腿走路,在橫向產業面上拓寬的同時,要在縱向產業鏈上做精做深。”金興全告訴記者,在2006年上半年,集團就斥資300萬元成立了紡研科技公司,專門從事面料設計、來樣分析、產品打樣、大樣生產等研發服務,為公司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目前,該紡研中心擁有11名高級研發人員,發展了近100家客戶,年營業收入達數百萬元。
“為實現轉型升級投入的每一筆錢,都見到了收益。”金興全說,他們每年拿出利潤的3%投入到研發當中,不僅在自己擅長的紡織面料領域走在前列,還和其他公司合作開發出了新型材料透氣薄膜。今年,透氣薄膜材料的銷售額將超過1億元。
作為紹興的傳統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紡織業占了紹興經濟的“半壁江山”。經過多年發展,紹興紡織業已形成由化纖、織造、印染、服裝等行業組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優勢十分明顯。但近年來,由于受多種生產要素制約,以及紹興紡織產業本身存在的一些結構性矛盾,“立足集群優勢,提升產業水平”是行業發展面臨的首要課題。
“紹興紡織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抓‘兩頭’,即研發和營銷,逐步減少紡織環節的比重。”紹興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樓燦忠在接受采訪時說,紹興市幾年前提出了“騰籠換鳥”戰略,就是通過調整結構、產業升級等辦法,把那些產能過剩、經營粗放的企業占用的“籠子”騰出來,發展占用資源少、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真正推動經濟發展從制造型向創造型轉變,從創業型向創新型提升。
“紹興降低紡織業的比重,不僅不會降低行業的產值,還會增強整體的競爭力。”紹興市經貿委副主任商城飛表示,“騰籠換鳥”并不是說紹興不要紡織產業了,紡織是紹興的優勢產業,是紹興經濟發展的根基,堅定不移發展紡織產業的方向不會變,“但必須大力推進轉型升級”。
為此,紹興市制定了嚴格的產業準入門檻,引導和促進紡織產業的轉型提升,總體目標是“印染減量提質,織造控量提質,化纖穩量提質,服裝增量提質”。“這些政策信號發出以后,許多紡織企業開始主動升級”,商城飛說,紹興市鼓勵紡織企業之間進行兼并重組,對于退出的企業,廠房拆除后盤活的土地允許改變用途。尤其是在紹興市區二環線內,由于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得以“騰”出更多空間來發展物流、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訓等現代服務業。
“在紡織業提升轉型的同時,紹興市還要做強機械產業、做大節能環保產業、做優醫藥化工產業、做精黃酒產業。”商城飛說,紹興市的“非紡產業”已經展現出了極大的潛力,比如集中在104國道沿線的4家光伏企業,包括從生產原料到生產爐子、拉晶、切片,直到穿裝電子線路、封裝等產業鏈的各類企業,甚至還出現了利用邊角廢料生產草坪燈的下游企業。“這一新興產業,2007年才10個億的規模,2008年估計可達30個億,已成為紹興經濟轉型升級中殺出來的一匹‘黑馬’。”商城飛興奮地說。
“政府部門就是要做單個企業做不了的事。”紹興市長錢建民說,紡織業的提升發展,需要搭建多種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生產服務。為此,紹興市政府扶持成立了浙江紡織科學研究院、中紡院江南分院和紹興縣紡織科創中心等技術研究機構,大力發展壯大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檢測檢驗、會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
為吸引大學生到紹興就業創業,紹興專門建設了人才公寓,頭年只收30%的租金。“這里連空調、寬帶都有,拎包就可入住。這樣的人才公寓,單在市區就有3000套,只租給在企業工作的人才,等于在幫企業筑巢引鳳。”樓燦忠說,隨著公共服務的不斷完善,紹興市經濟轉型的步伐將邁得更快更穩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