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多外貿企業尚未在去年得以喘息時,日歷已翻入今年,眾多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而歐美經濟仍在衰退卻是確定的。
海關總署幾周前公布的外貿數據顯示,去年11月進出口分別下降17.9%和2.2%,分別為2005年2月以來和2001年6月以來首次負增長。中國外貿的“寒冬”真的降臨。
目前來看,六大因素直接影響今年的外貿:歐美經濟繼續惡化導致中國出口訂單減少;美元貶值風險使中國企業不敢接大單或長單;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壁壘增多;國外金融機構或企業倒閉導致國內企業收匯風險加大;原材料價格波動狀況尚難預測;國內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外貿“寒冬”究竟多“寒”和外貿“冰點”何時融化兩大懸念的破解,仍有賴于國際市場需求。如果歐美經濟衰退愈演愈烈,甚至新興市場需求加快減少,那么今年中國進出口仍難言樂觀。
悲觀情緒
從商務部的報告到各大投行的分析,從研究機構到外貿企業,尚難覓得對今年中國外貿樂觀和積極的預測。
去年11月,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8年秋季)認為,從當時情況看,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
去年外貿數據尚未公布。發改委上月預測,去年進出口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增幅超過15%,順差超過2800億美元,同比增加超過180億美元。
在外界看來,這種高順差、高出口的局面將隨去年的過去而畫上句號。
國際投行美林證券上月發布的今年經濟預測報告稱,隨著金融危機加劇及全球增長放慢,今明兩年全球出口將走弱,超過10年的全球出口繁榮景象將宣告結束。
這不免讓人想起中國上一個出口負增長。2001年前5個月出口增長11%,遠低于2000年27.8%的增速,次月更出現負增長。當時通過一系列外貿制度改革及美國經濟恢復元氣,中國出口才逐漸進入上升通道。最重要的是,2001年底中國入世。
有專家指出,中國出口形勢的嚴峻程度已接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而外部環境惡劣程度更甚。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上月發布的評級報告預測,今年中國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放緩至7%~8%,原因是今年商品與服務出口預計收縮2%,其影響將超過促進投資的財政刺激措施的效果。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的不利影響,似乎高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或2001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
何時回暖
似乎每次外部環境惡劣之時,也是中國外貿體制變革或政策密集出臺之際。2001年,當時的外經貿部下發通知,中國將擴大對外商投資企業貿易權的開放;取消實行多年的出口審批制,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實行進出口經營權登記和核準制。
為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去年下半年出口退稅率4次調整:第一次主要針對部分紡織品、服裝;第二次針對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第三次為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受影響較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第四次則直指機電產品。此外,暫停加工貿易限制類保證金臺賬“實轉”政策,加工貿易限制類和禁止類目錄調整政策等相繼出臺,外加中小企業融資政策,外貿企業充分感受到國內政策環境的“春天”。
政策效果能起多大作用?出口何時才能回暖?
外界預期,政策最早將在今年一季度起效。不過,如果外部環境繼續惡化,政策的效力將打折扣。一些機電企業巨頭表示,政策調整對出口企業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均有幫助,企業可借此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摩根大通在一季度預測報告中表示,外貿政策調整只能幫助企業維持適度增長。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還將減速,將導致中國出口繼續下滑,今年出口可能只同比增長3%。
進口利好
在外貿的懸念中,價格因素已趨弱,去年初的通脹局面已改觀,全球原材料價格進入下行通道。
海關總署近日發布去年11月預警商品評述。當月鐵礦石進口量小幅反彈至3252萬噸,雖然同比下降,為去年首次負增長,但當月進口均價繼續下跌至122.7美元/噸,同比增長8.6%,環比則下降11.7%。大豆單月進口均價連續下滑,當月進口價格為509.3美元/噸,低于去年初。
上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立的穩定外貿政策措施中提到,擴大國內有需求的產品進口。重點增加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產品進口。
事實上,在拉動內需的大背景下,勢必會增加進口,尤其是原材料、機械類及制造類進口會在一定程度上增長。
在這場外貿“寒冬”中,可以期待的是,中國企業抓住國際原材料價格下降的有利時機推動中國進口恢復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