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紡織業金融生態調查
這一優勢在今年仍然得以延續。 據紹興市經貿委透露的最新數據,紹興紡織業產值在今年1~10月份完成1850億,增長10.8%,銷售完成1835億,增長10.9%;利稅完成101億,增長3.2%。 “我們是快于全省行業平均水平的。”紹興經貿委相關人士對此頗為自豪。 而從從業者數量占比這一角度來考量紹興紡織業,亦是如此。 根據統計數據,2007年,紹興紡織行業從業人員達43.8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比重為52%,而這還僅為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規模以下的企業,從業人員也有20多萬人。 “與此同時,為紡織服務的三產企業,包括輕紡市場、襪業市場、領帶市場,職工總人數100萬人,所以紡織在紹興可謂是支柱產業。”紹興市經貿委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紡織業在紹興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歷時近30年,歷經多次鳳凰涅槃式的產業升級,紡織業方奠定了其在紹興、全國乃至全球的“馬首”地位。 紹興市經貿委相關內部資料顯示,紹興現代紡織產業真正的發軔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紹興紡織業先后經歷了第一階段的所謂“五大革命”,即“化纖”革命(上世紀80年代初期,紡織產品向化纖轉型,形成了化纖紡織集群)、“市場”革命(1988年后,輕紡市場開始形成和發展,市場對企業環節進行替代)、“體制”革命(1993年開始,鄉鎮企業轉制,民營化經濟形成)、“無梭化”革命(肇始于1995年前后,紡織生產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以及“外貿”革命(1998年之后,形成了大規模的自營出口紡織企業群體)。 “五大”革命之后,進入20世紀末以來,紹興紡織業又進行了新一輪的五大發展變革,即產品的產異化(常規纖維轉向差別化纖維)、市場的網絡化(傳統市場轉向網上市場)、服務的專業化(紡織專業服務機構紛紛落戶)、技術的高新化(在先進生產設備的基礎上提升了軟實力),以及出口的多元化(出口市場和產品的開拓能力提高)。 經過第二階段的發展,紹興紡織業在發展水平上有了質的飛躍,形成了較具優勢的紡織產業集群。 “就國內而言,紹興紡織業產業鏈最完整、集中度較高、發展較快、競爭優勢明顯,居行業發展前列。”紹興市經貿委負責人稱。 據該負責人介紹,整個紡織業產業鏈比較長,從紡絲開始,到織造、印染、家紡、服裝,一條龍產業鏈已經比較完善,例如紹興PTA產能有180萬噸,占全國的20%強,化纖行業總量是280萬噸產能,全國占比也超過20%,印染200億米能力,占全國1/3,“這三塊在紹興產值比較大”。 2007年,紹興織造產能達到50多億米;另外在服裝方面,如紹興下轄嵊州市的領帶,其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0%、全球的40%;諸暨的襪業,占全國市場的65%、全球的1/3——其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總體而言,在去年約2100多億紡織產業總值、280萬噸產能中,化纖、家紡、服裝、織造和印染分別占比為20%、10%、10%、35%和25%。”紹興市經貿委負責人透露。 該負責人認為,紹興紡織業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四大主要的競爭優勢。 首先,集群優勢已經初步形成。全市已有三個全國聞名的紡織品專業生產基地和若干紡織品生產集聚地,如紹興紡織產業集群、諸暨市襪業產業集群和嵊州領帶產業集群。而此三個集群悉數入選全國百家產業集群行列。 除此之外,紹興縣楊汛橋經編、楓橋服裝、諸暨貢緞、上虞勞保用品等亦形成了一定規模。 其次,產業體系較為完備。從上游的PTA、化纖,中游的織造、染整,下游的服裝服飾,紹興在紡織產業鏈上已經相當完整。 目前,紹興市PTA生產能力達到了180萬噸,而亞洲最大的PTA生產商華聯三鑫就在紹興;切片和紡絲生產能力則達260萬噸,占全國15%的產能;印染能力達200億米,占全國的30%;另外,織造能力達150億米,為全國較為集中的生產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