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科學發展是紡織工業承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支柱產業作用的必然選擇。
1、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中等發達國家,紡織工業的擔子更重,責任更大。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預計要經歷大約100年,我們雖然取得新中國成立后28年艱苦創業和改革開放后30年經濟轉型的偉大成功,但初級階段還有40多年的漫長路程。小平同志說:“我們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資本主義發展了幾百年了,我們干社會主義才多長時間!何況我們還耽誤了20年。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成中等水平的國家,那就很了不起了。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最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83頁)
紡織工業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對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尤其表現出在滿足和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和促進城鎮化,參與全球化競爭和為新興產業發展創造內需條件等方面都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F代中國紡織工業第一服務對象是中國占世界1/5的人口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消費需求和各類產業性消費需求。紡織產業創造的社會財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物質和社會文明基礎,即使中國發展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紡織工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06年世界人均國民總收入為7439美元,與1990年相比年均增長3.86%;其中低收入國家為650美元,年均增長3.24%;中等收入為3051美元,年均增長5.79%;高收入國家為36487美元,年均增長3.90%。其中我國按2006年匯率計算是2010美元,按中國統計局數字與2000年相比年均增長9.24%。如果今后14年按年平均速度8%估計,到2020年將達到人均6000美元左右,比2000年翻2.5番,即提前實現翻兩番的目標,纖維加工量將超過4000萬噸。盡管紡織工業單位產出的用工將不斷減少,但產業和相關領域總就業崗位仍會保持增長。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紡織工業的從業人數的比重在1980年時占4.8%,1990年占8.84%,2000年占12.28%,2007年則提高到14%。目前國內區域差距仍然很大,上海2007年人均國民收入為8590美元,中部省份河南省為2112美元,西部貴州省只有899美元。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1042元,是農村居民人均193.4元的5.39倍。如果區域經濟差距拉近,農民達到目前城鎮的水平,那么僅農村衣著消費增長額就會使全國衣著支出總額比目前擴大2.7倍。紡織工業無論在生活與產業消費領域,還是在就業和城市化領域,都仍是巨大的支柱性民生產業。與此同時,紡織產業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必然為農業、重化工業業、電子通訊業和其它第三產業等創造新的內需市場。在2002年全國經濟投入產出表中,紡織縫紉行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系數是1.25,大于各行業的平均值25%,反映了它在當前和未來相當時期,紡織工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都將是舉足輕重的。
2、我國紡織工業在發展中延續和提升比較優勢是新時期鞏固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中國紡織工業的比較優勢將長期發揮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決定的。比較優勢升級和梯度轉移是中國比較優勢延續的兩大趨勢。中國當前有13.2億人口,城鄉差別、區域差別、生產力差別將長期存在。城市化進程還很長,城市化率2007年才上升到44.9%,2007年,中國農業經濟人口人均耕地面積0.2公頃,只占世界平均值的18%,占亞洲平均值的40%。農村人均純收入4140元,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5.8的30%,比1990年的45.44%還下降了15.44個百分點。而2007年,西部農民人均純收入如貴州僅為2374元,是東部浙江省農民純收入的28.72%,是貴州本省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22.23%,是浙江省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1.54%。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紡織工業決定了紡織工業比較優勢將長期存在。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如果2020年中國達到15億人口,城市化率達到70%,那么城市人口將比目前增加4.56億,農村人口比當前減少2.78億,可想而知,就業壓力將是今后長期的社會壓力。紡織工業作為民生產業的歷史任務注定是長期的。
中國轉型經濟的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了在科學發展新階段要著手解決二元經濟的差距和分配不公的問題,但是解決的出路只能是靠科學發展。
紡織工業一方面要致力于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提升,同時仍然有大量的密集型勞動要靠比較優勢這一歷史性條件。由于近十幾年來我國二元經濟的距離拉大,紡織工業的平均工資與全國工業的平均工資水平也在拉大。2007年,紡織工業人均貨幣工資是全國工業的73%,比1998年的83%下降了10個百分點,而2007年中國東部沿海紡織職工小時工資(國際華納公司公布)是0.85美元,這個水平是中國中西部工資的1.55倍,是印度的1.23倍,印尼的1.31倍,越南的1.85倍,巴基斯坦的2.02倍,孟加拉的3.04倍。伴隨著逐步縮小二元經濟差距,紡織工業工資提升速度可能高于一般工業,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當長的發展過程。2007年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人均工資比上年提高了20.79%,增幅首次高于全國工業0.21個百分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紡織工業的比較優勢會從此失去,因為首先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從本質上講,它是由勞動者創造力的機會成本決定的,是由不同復雜程度的生產層次上的機會成本相比較而決定的。我國東部沿海的勞動力的創造力水平,已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同,但成本與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相比仍然低到1/10?1/20,我國東部沿海紡織業小時平均工資只相當于土耳其的1/3;第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擁有比較優勢梯度轉移有其它國家無可比擬的巨大空間,將勞動密集加工環節向國內欠發達地區轉移,形成跨地區產業鏈,既保持國際競爭力提升,又拉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這樣做的企業在東部地區已經比比皆是。以2007年與2002年出口競爭力系數為例,雖然中國紡織人均工資提高了95.85%,但紡織紗線出口競爭力系數卻提高了20個百分點,織物提升了32個百分點,針織服裝提高了25個百分點。從今年1-8月規模以上企業分析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六省市紡織工業總產值占全國80.16%,比上年同期增長13.78%,而中西部13個省市紡織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8.77%。事實充分說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就是通過比較優勢的延續和提升發揮中國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體現。
3、以增強產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科學技術和品牌的貢獻率是化解發展瓶頸問題,建成世界第一紡織強國的兩大動力。
中國紡織工業要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必須破解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比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降低或控制成本問題,中小企業提升問題,提高勞動生產率問題,構建跨國供應鏈問題,形成中國跨國大企業的問題,等等,這一切都要靠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大行業硬實力和軟實力建設,提高科學技術與自主品牌的貢獻率。首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推動重點科技攻關、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推進全行業產品差異化水平,從纖維材料、生產工藝裝備到最終產品,加大企業自主研發強度,提高產學研和產業鏈集成創新水平,加大技術改造規模,大力普及先進工藝和產品功能、性能創新,提升質量檔次。第二應對跨國壟斷性品牌的壓力,要靠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擴展,提倡技術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的有機結合,促進質量、創新、快速反應與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文化建設,構建品牌設計、生產和營銷網絡,開拓國際國內品牌供應鏈和價值鏈。目前,本土品牌已經占據國內大眾消費的主體地位,而本土品牌國際化還有相當長的路程,但出口產品已經從80年代加工貿易為主,90年代以一般貿易為主,進入新世紀發展到以OEM貼牌生產為主的階段,同時國際市場站住腳的中國自主品牌也陸續增多。第三是面對國際更低的勞動力成本的挑戰,圍繞比較優勢在國內的提升和梯度轉移,防止比較優勢因結構調整而中斷,加大企業結構、行業結構、區域結構的調整和提高跨國配置資源的水平。推動從OEM向ODM、OBM的比較優勢提升,促進優勢產業鏈整合,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加強國際合作和自主研發結合,拓展開放式創新局面。第四是面對占行業99.4%的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對當前占行業總數2/3的困難企業和廣大規模以下小企業,加大公共服務,提高產業集群社會化功能,在質量、研發、信息化、物流與市場、培訓,節能減排等領域發揮創新服務平臺作用,使結構調整平穩深入有序地推進。
中國紡織工業憑借三十年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積累的競爭實力,憑借擁有多種纖維資源條件,結構完整的產業布局、三大最終產品內需市場規模,以及與紡織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相關產業關聯發展的良好條件,有和諧社會和廣泛國際合作等良好的外部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在2020年實現建成世界第一紡織強國的宏偉目標為凝聚力而英勇奮斗,將對中國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繼續發揮無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