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鈺洲在紡織工業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一、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使中國建成世界第一紡織大國。
1、中國經濟建設持續高速發展,為中國紡織工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最重要的需求和最根本的推動力。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黨的工作中心逐漸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與此同時,持久深入地開展一場從多方面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廣泛深刻的革命,在全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一系列方針政策,使中國的革命和建設走上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此,中國的改革和建設沿著小平同志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規劃的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標勝利的實現了今日的輝煌。這一戰略目標具體是:“第一步是八十年代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50美元,翻一翻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6頁)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充分證明了鄧小平理論和戰略設想的正確性。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經歷了1978-1990年解放思想,端正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打破對計劃經濟的束縛和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盲目崇拜,勇于摸著石頭過河,向貧困和低效宣戰。開始了農村改革和以企業改革為中心環節的城市經濟改革,確立了對外開放的格局,實現了鄧小平同志規劃的第一步發展戰略目標。國民生產總值在八十年代翻了1.28番,1990年比1980年增長了1.43倍,人均GDP達到1644元/人,按可比價翻了1.07番,為走上市場經濟道路打下了基礎。1991-2000年,中國實施小平同志第二步戰略。在鄧小平理論特別是在南巡講話的精神指引下,改革深入到社會主義模式的創新,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和非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分配結構的改革,價格體制改革等全方位推進,同時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在全黨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時期消除了計劃經濟時期的“短缺經濟”特征,使中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具備了迎接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實力。九十年代,國民生產總值又翻了1.41番,2000年國民收入達98000.5億元,按當年匯率折算達到1.18萬億美元,實現了小平同志的設想,人均GDP達到7858元/人,按可比價十年增長1.66倍。這樣在頭兩步的2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了2.69番,人均GDP翻了2.35番。2001年以來,改革開放進入中國全面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的新階段。以黨的十六大為標志,在全黨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開始了探索科學發展之路,開始了小平同志規劃的第三步(到2050年),并特別把2001年到2020年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目標是人均GDP再翻兩番和基本實現工業化。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新世紀從2001年到2007年,只短短8年就取得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三十年的實踐,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三十年改革開放歷程,根本改變了中國。1978年國民總收入(GNP)為3645.2億元,居世界的第10位。2007年達到251481.2億元,居世界第四位。按可比價增長了15.12倍,年均增長9.8%。其中2007年比2000年整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0.53%。
三次產業在GDP中的比重,1978-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從28.2%下降到11.3%,第二產業比重從47.9%上升到48.6%,第三產業比重從23.9%上升到40.1%。國家財政收入與1978年比年均增長14.1%,與2000年比年均增長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78年的1559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89210億元,與1978年比按可比價年均增長9.84%,與2000年按可比價相比年均增長11.53%。全國人口從1978年的96259萬人到2007年增加了35870萬人,達到132129萬人,城鎮化率從21.1%上升到44.9%。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明顯提高,1978--2007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提高到13785.8元,按可比價格年均增長7.2%,與2000年比年均增長10.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提高到4140.4元,與1978年比年均增長7.1%,與2000年比年均增長6.2%。農業在宏觀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從210.6億元增長到172534.2億元,年均增長26.03%。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從3.6平方米增長到2006年的27.1平方米,鄉村人均住房從8.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農村貧困人口在1978年以100元/人為標準,全國有2.5億人,發生率為30.7%;2007年按標準785元/人,全國有1479萬人,發生率為1.6%;2007年比1978年農村貧困人口下降了94.08%??萍?、教育、體育等領域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三十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模式的改革開放已把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改革開放使紡織工業實現了生產力素質和產業規模結構、產業競爭力的高速發展,我國紡織工業大規模采用先進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取得重大發展。這既得益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產業創業和創新活力,又得益于國內市場日趨繁榮和提升的拉動,還得益于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方針,使紡織工業抓住了難得的國際機遇。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抓住了重要戰略機遇期,使紡織工業更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產業結構優勢,更大規模吸引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最好的局面。
中國紡織工業的纖維加工總量從1978年的276萬噸,占世界的10%,發展到2007年的3530萬噸,約占世界的40%,國產化纖產量從28.5萬噸,占世界的2.7%,發展到2390萬噸,約占世界的50%(年均增長16.5%);農業進步使國產棉花從216.7萬噸,占世界的16.5%,發展到800萬噸,占世界的30%;紗產量從238.2萬噸發展到2000萬噸(年均7.6%),布產量從110億米發展到660億米,服裝、家紡、產業用技術紡織品三大最終產品均取得長足發展,其中產業用技術紡織品的纖維消費量已接近600萬噸。
改革開放為中國紡織工業開辟了世界最大的國內市場。目前,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為23%,內銷比重比2000年的67%增加了10個百分點。城市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從1981年的67.56元上升到2007年的1042元,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支出從1978年的14.74元上升到2007年的192.6元。早在1983年12月1日,就正式結束了從1954年開始的居民布票制度,敞開供應。人均纖維消費量從1978年的2.88公斤上升到現在的15公斤左右。中國從只占世界人均消費量的40%,到現在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約28%;2001年中國人均GDP開始超過1000美元,與發達國家所經歷的過程一樣,中國開始進入衣著消費加速增長的新時期。1978年到2000年,全國城鄉居民衣著消費支出年均增長7.45%(可比價),高于同期生活消費年均增長6.95%;2000年到2007年,由于城市人口增長1.35億,鄉村人口減少0.81億,全國城鄉居民衣著消費加權支出年均增長達到14.72%(可比價),比同期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13%高出5.59個百分點。中國纖維制品出口從1978年的24.31億美元,占世界的3.5%,上升到2007年的1756.16億美元,約占世界的30%,增長了71.24倍。早在1995年,中國就達到并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紡織品服裝出口國的地位。紡織工業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337萬人增加到現在的2000多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職工占全國規模以上企業職工人數的比重從1/20上升到1/7,從業人數中80%左右來自農村轉移勞動力,成為解決就業和農村城鎮化的越來越重要的民生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