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沿海待遇差距太大了,幾乎相差一半。”武漢市新洲道觀河農民工盧海華,月初從廣東回來后,轉了武漢的三四場招聘會,也沒找到待遇合適的工作。
盧海華的“遭遇”在返鄉農民工中,已成為普遍現象。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待遇差異,讓不少回鄉者面臨著薪酬與心理的博弈。
工資落差成難題
今年34歲的盧海華,在廣東一紡織工廠做了7年擋車工,月薪都在2200元左右,還包吃住。“回家這些天參加的幾場招聘會,擋車工月薪都在1000元左右。”這讓他難以接受。
在多場招聘會現場看到,各工種的薪資基本維持在武漢原來水平。就月薪而言,酒店服務員、保安在1000元至1200元,保潔員為700元左右,技工在1500元至4000元。武漢勞動部門的監控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勞動者薪資與沿海相比,平均低1/3。
“沿海的薪資水平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武漢能維持就已經不錯了。”招聘會現場,不少企業表示擔憂,明年要是企業經營狀況受到影響,員工工資水平恐怕還會下降。
是去?是留?成為擺在一些返鄉農民工面前的一道難題。
要算另外一本賬
如何看待這一難題?“其實不能簡單算賬。”武漢知名人力資源專家、武漢市人力資源市場主任、高級職業指導師李永洪表示,雖然我們薪資水平低一點,但據測算,武漢的生活成本也比沿海要低1/4。
武漢人力資源市場長期對沿海和在漢的30多位勞動者進行跟蹤監測。結果顯示,在同工種情況下,一個月除去各項開支后,在沿海比在漢打工平均多存下50元。
吃住方面,由于沿海多數企業有補貼,勞動者在這方面的支出與在漢差不多,平均每天8元。但通訊費方面,武漢一個月大概是80元到110元,沿海則要180元到230元。更重要的是,在沿海打工,陌生感強,老鄉聚會、逛街等明顯增多,支出也相應增加。
剛從溫州返鄉的陶維認為,在家門口工作,可以跟孩子團聚、照顧老人、兼顧家庭,也能更好地融入這個城市,這些“親情福利”是在沿海所不能比的。“只有想清楚了這些,才能更好地跨越薪資差距的鴻溝。”李永洪表示。
多一點薪資“市場觀”
劉明,黃陂區前川街人。金融海嘯前,這位30歲、經過3次跳槽和艱辛打拼的湖北人是深圳市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
一切卻在今年9月底的一天改變了:公司業務暫停。返鄉后,他每周都外出求職,均因薪酬低未能上崗。
1個多月過去了,家中的積蓄已漸漸用光。一番反思后,他決定從零開始。如今已在黃陂區一家電子公司上班的劉明說:“盡管工資低一點,自己有技能,還有管理經驗,可以邊干邊積累,尋找新機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開始的“劉明”日漸增多。12月12日,“春風行動”在新洲的首場招聘會,到場的返鄉農民工達1016人,達成就業意向582人。全市2.1萬返鄉農民工中,新洲、黃陂返鄉農民工有1/4已重新就業。
武漢常年缺工的行業,也出現了難得的“回暖”跡象。“你看,一個半小時不到,就有20多人來應聘技工,我們也就需要10來個人。”在武昌一場招聘會上,武漢正通傳動器材有限公司人事部門負責人寧珺說。湖錦酒店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徐飛也有同感。她說,目前該店服務員缺工從原來的20人降到幾個人,且從沿?;貋淼姆諉T素質都不錯。
農民工靠市場就業,追求較多薪資無可厚非,但也應有薪資“市場意識”:發達地區與中部工資水平有落差是市場使然;經濟形勢趨緊,工資由漲轉跌也是正常。李永洪等專家建議返鄉農民工“多一些市場意識,先就業,再尋找進一步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