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外貿訂單成“雞肋” 兩年前已現征兆
困境或許可以使整個行業因禍得福,逼迫企業加快產業升級,促使行業整合,只有這樣中國的紡織企業才可以自救,這是唯一的出路。 2008年10月31日,可能是福建佳達棉紡織廠有限公司歷史上最有紀念意義的一天。 自從9年前改制以來,佳達一直定位為一個出口公司。但沒有想到的是:內銷成為佳達的救命稻草––截至當日,內銷業務已經達到公司銷售量六成以上,并正式取代出口業務,成為公司的利潤支柱。 佳達公司副總經理陳春介紹:“現在,佳達的出口已經少于在國內銷售的比例,這是企業改制以來的第一次。近期的轉型––開拓內需市場,保證了佳達不至于出現大幅虧損。到年底,出口、內需地位的轉變雖不會讓佳達的全年利潤超過往年的2000多萬美元,但至少應可接近這一數字的八成左右。” 從陳春的話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在隨同中國制造經歷了上半年的匯率調整、勞動力以及原材料上漲之后,中國紡織業往昔的競爭力已經消失殆盡。下半年,中國紡織的出口地––歐美等國需求疲軟,出口困難演變出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生死考驗。 “零利潤”困境 外貿訂單大幅減少的跡象在兩年前就已經顯現。 即便是不及往年的成績,佳達公司依然是幸運的。在目前的中國,并不是所有的紡織企業都能像佳達一樣幸運。 “今年三季度,行業內很多好企業依然虧損,包括行業內知名的華茂紡織的主營業務也是虧損的。往年主營業務利潤保持在0.8–1億的華茂紡織,今年從二季度至今已經虧損了1600多萬。這是過去沒有過的。”說起行業困境,陳春顯然憂心忡忡。 其實,外貿訂單減少的跡象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顯現。 2006和2007年,有關部門兩次下調出口退稅,其目的不僅是要抑制貿易順差,政府還希望由此改變企業增長模式、提高企業競爭力。對于原先以粗放經營為主的中國紡織企業,兩次下調出口退稅其實已經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從那時起,佳達就已經開始調整產品結構,由中低檔的紡織品向高附加值的高端紡織品轉變”,如今,陳春為當時的改變慶幸不已。 可惜的是,佳達只是當年產品結構轉型企業中不多的幾個。由于當時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仍然有10%左右的利潤率,大多數企業并沒有及時做出產業升級的動作,而是以低價原材料和勞動力優勢,繼續在中低檔產品領域競爭。 不久,中國紡織企業便感受到了來自國際市場的更強大壓力。隨著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匯率變化致使原材料價格飆升,企業利潤卻沒有相應增加。當時,曾有業內人士估算:人民幣匯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中國紡織業在對外貿易中就要少賺70億元人民幣。 做的多賠的多。這時的中國紡織行業開始認識到外貿訂單的雞肋定位,很多企業為勉強維持企業運轉,等待機會,開始主動減少海外業務,不敢承接太多海外訂單。 但考驗仍在升級。一夜之間,美國華爾街的金融風暴直接把中國紡織企業送上了絕境。由于紡織產品的主要輸出國需求疲軟,中國的紡織企業出口陷入困頓。 有學者統計:目前,中國的紡織企業中,有三分之二處在虧損或者是虧損邊緣。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一業務經理坦言:今年企業的訂單已經下降了近三成。而與之前的不敢接單相比,“現在更多的企業是接不到訂單以致虧損關門。”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汪軍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