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民幣升值和歐美經濟衰退等原因,消費品出口受困,外貿企業該如何轉型?做內銷一定要做品牌嗎?國內服裝零售市場競爭白熱化,旗艦店、大店是否值得依靠?品牌擴張還有什么新動向?美特斯·邦威上市了,很多企業也在籌劃,上市融資是今年服裝企業壯大的靈丹妙藥嗎?在已升級的消費品市場上,便宜的產品會贏得競爭嗎?……針對這些提問,香港西旗商業策劃公司奉上獨家觀點。
第一節:困局
“前幾年這個時候,柯橋鎮市場里到處都是人,摩托車都開不過去,非洲人、南亞人、阿拉伯人、南美人都在這條路上擠來擠去??墒乾F在,人越來越少,生意也不好做了……”在紡織基地、浙江省紹興市柯橋鎮,已經做了十幾年紡織生意的張老板,每每說起過去的繁榮景象,總是會長嘆一聲,“原材料漲價,人工漲價,人民幣升值,做外貿的企業不好過啊。”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付出巨大資源代價的背景下取得的。到了今天,構筑在低成本基礎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必將為歷史所淘汰,這是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溫州企業家倪學善這樣概括溫州服裝企業現狀:“在溫州,如果還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求生存,那是絕對不現實的了。”
在紡織工業大省山東,雖然一些行業龍頭企業已進入現代化大生產階段,無論設備水平還是產品質量都得到快速提升,目前,精梳紗、無結頭紗、無梭布機的比重分別達到30%、60%和62%,但整體而言,紡織業因利潤微薄仍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的沖擊。尤其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一些低附加值、資源性工業品出口難度加大,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明顯感受到傳統出口競爭優勢的削弱。按照有關行業部門的統計,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從2008年春季廣交會已經看到,許多訂單已經或準備轉向更具成本優勢的周邊國家和地區。
面對外貿環境的日趨惡劣,大批外貿企業紛紛各謀出路:有企業收縮規模,降低風險;有企業轉移成本,用投資維持利潤;有企業轉做內銷,轉攻國內市場;有企業改變經營方向,專注于品牌建設;而有些企業,則處于觀望等待。前文中的張先生正是選擇了后者––“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只要再熬一段時間,競爭對手自然越來越少,誰熬到最后,誰就能熬出頭。”
在等待中的不僅僅有紹興柯橋的張老板,我們順著中國地圖從紹興南下,把目光投向曾是全球最大海港的福建泉州,這里也曾經是中國鞋服出口的重要基地。在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有膽識、有魄力的福建企業家們很好地把握了機會,崛起了一大批相當有規模的鞋服企業。盡管他們在創業、發展的道路上曾經經歷過很多的挫折,但遭遇到今天的困境時,有些人仍然顯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大批的原本以外貿鞋服出口為主業一路壯大而來的企業,其外貿部門已經連續虧損。有的企業錯誤地判斷“這只是發展中的暫時策略變化,我們熬一熬就過去了”。也有企業根據成本轉移的思路,選擇“向更低成本的區域轉移”。
不過,有些企業已經意識到了危機的長度與深度––“依賴外貿已經難有生路,但企業肯定要做下去,當競爭對手一個一個倒下,到了最后,就輪到我們了,那不如轉型做內貿”––當地一家知名企業的高管如是說。于是,更多的企業開始了選擇轉向國內市場做品牌的長遠發展戰略。
然而,做慣了生產加工型外貿的公司,扛著原本的生產家當選擇了品牌經營道路,在猝然創建品牌的艱難轉身中,經常發現自己陷入了完全陌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