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規范化標準制定面臨兩大轉變
“標準之痛”的系統治療 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作為終端產品的中間材料制造商,介于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其產品性能涉及原材料性能、終端產品基本性能及使用性能等多個方面。但生產者往往只注重產品的一般性能,而使用者卻更加注重產品的工程性能,角色的不同造成對產品整體性能的分割,難以實現產品價值取向的最大化。 相關標準制定已覆蓋15大領域 對行業而言,產業用紡織品雖然發展勢頭強勁,應用領域呈輻射性延展,但產品的技術支撐,及品質保證的標準制定卻明顯滯后于行業的發展。標準化機構體系繁多、分類方法混亂、國際化水平不高、企業參與度不強等眾多因素已成為標準制定和發展的絆腳石。 據悉,目前國內與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相關的392個國標、341個行標歸口單位多達56個,難于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同時,標準分類的不統一,又造成標準間既有交叉、又有脫節,上下游銜接不協調的現象,尤其是在紡織新材料、醫療衛生、隔離絕緣、交通工具等領域,標準的制修訂速度與產業的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針對此瓶頸,新一屆全國紡織品標委會產業用紡織品分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分標委),確定以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為主任單位,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為秘書處單位的管理體系,并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最先倡導制定《產業用紡織品分類》標準,落實《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化“十二五”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擬制定的標準共39項,其中12項是產業用的重點領域,占擬立項標準的30%。對照在“十二五”確定的重點領域標準制定項目,目前,在產業用紡織品16大領域中,本行業制定修訂的標準涵蓋15個領域,標委會歸口管理的標準在不斷增加。但農業用紡織品標準目前還是欠缺。 標準化體系建設離不開“檢驗員” 為提高標準化工作的整體水平,分標委提出需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標準的制定修訂由單一化向系統化轉變,這不僅在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標準銜接的統一,還在于完善標準檢測的配套使用。因為在標準化體系建設中,離不開“檢驗員”的參與。 協會根據行業發展需要,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的引導與規范,綜合考慮生產企業的分布區域,分別在廣州、北京、上海、南京成立4個“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測試中心”,執行的檢測標準涵蓋產業用紡織品的16大領域。這4個測試中心的依托單位分別為廣州市纖維產品檢測院、中紡標(北京)檢驗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無論技術水平、檢測能力、還是標準的研究水平及對標準的把握度,均屬于國內上游水平。同時還成立“中國土工用紡織合成材料(山東)檢測中心”,依托單位是宏祥新材料有限公司所屬的山東省土工合成材料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以滿足日益增加的土工類產品的檢測需要。各個“中心”及“基地”構成了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在行業中發揮著技術支持功能,對促進行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轉變之二是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全球產業融合,產業用紡織品的國際貿易也不例外,標準不一致問題趨向明顯,由于在標準應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使出口企業面對國外客戶的要求陷于被動局面。協會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加大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推進力度,加快與國際標準的轉化。在今年美國非織造布協會、歐洲非織造布協會分別來訪時,協會都提出在標準互認及共同參與ISO標準制定方面加強合作,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歐美業界同樣期望與中國行業協會開展交流,共同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標準體系和行業發展,同時也是對國內標準化工作日趨完善的一種肯定。 跨行業標準協調機制的樣板經驗 截至目前,分標委已制定一系列國家建設及企業急需的標準,同時還優先制定一系列土工用紡織品、非織造布等成套標準,包括土工用紡織品的動態穿孔、抗氧化性能、抗酸、抗堿液、抗磨損性等測試方法標準;制定機織過濾布產品標準和透水性和泡點孔徑兩項檢測方法標準。在安全防護用紡織品領域,制定防護服用織物抗熔融金屬滴沖擊熱性能的檢測方法標準;在醫療衛生用紡織品領域,制定衛生用水刺法非織造布產品標準等。 為加強標準的權威性,協會一直呼吁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產業用紡織品跨行業的標準協調機制,積極推進相關標準的制定及產品的應用工作。尤其是近一年來,通過與其他行業合作,成功制定了“膜結構用涂層織物”、“汽車裝飾用機織物及復合機織物”、“汽車裝飾用針織物及復合針織物”等標準,為更多涉及其他行業標準的制定提供了樣板經驗。 此外,協會還組織申報并制定海關加工貿易標準,如:棉制及化纖纖維制帆布較高貿易標準、棉制及化學纖維制機織聚氯乙烯涂層織物、棉制及化學纖維制傳動帶、輸送帶加工貿易單耗標準等。作為紡織行業國家軍用標準的歸口管理單位,組織申請制定一系列國家軍用標準,并配合軍隊要求,順利完成紡織口國家軍用標準的清理整頓工作,并將相關醫用標準深入軍隊醫院宣貫推廣,為軍隊國防建設作出貢獻。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