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校服:質量問題的源頭調查
“媽,學校發的校服穿著不舒服,很悶熱,我身上都起小紅點啦。” “張老師,我們家孩子這校服穿著不舒服,學校是不是也該和服裝廠反映一下?” “吳廠長啊,你這批校服怎么搞的?家長投訴得我們成天忙活不停……” 這是眾多“問題校服”多米諾骨牌中的一景。2010年10月17日,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地產學生校服和針織泳裝的監督抽查結果顯示,與去年相比,學生校服質量明顯下降。本次共抽查了沈陽、撫順等10個地區的80家學生校服生產企業的80批次產品,抽樣合格率僅為68%。問題校服哪里有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裸女校服風波:面料揭開校服不透氣之謎 幾年前,一場“裸女校服”風波引發了人們對校服面料的密切關注。一場大雨過后,廣州某中學學生所穿著的校服,竟浮現出一個個搔首弄姿的女性人體圖,每一件校服上起碼浮現30個類似的圖案。事件發生后,經調查才知道原來是布料供應商在不知道該批布料用途的情況下,將用于泳裝及沙灘裝的布料提供給了校服的生產廠家,校服的生產廠家就糊里糊涂地制造出了大批“女體”校服。 學校最后終止與這批校服的生產廠家的合作。生產廠家于是把出售布料的店鋪告上法庭,要求這店鋪賠償損失。廣州南海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了一審判決,供應布料的店鋪兩負責人王某靜及王某麗被判賠萬余元。 實際上,校服的面料問題正好是矛盾的焦點所在。某學校家長張女士反映,“孩子就讀小學):孩子夏天穿的校服用得都是化纖原料,穿在身上既不吸汗又不透氣,很不舒服。冬天穿的校服質地粗糙,起靜電,起毛球,對孩子身體健康十分不利。她說,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學校應該與時俱進,購置一些質量好、款式新的校服。” 而就讀于初二的女生小許也認為,“校服夏天的料子密不透風,冬天的衣服又單薄得冷風直透。而且肥肥大大,像件工裝。應該讓學生參與校服設計,采用透氣的布料,給校服多增加一點亮色。” 2010年10月,江蘇徐州沛縣質監局對2所高中和3所初中訂制的學生校服質量進行專項抽查,經檢驗,有3000套校服存在面料較差、透氣性不好、洗滌掉色、起毛起球等問題。 實際上,國家已經出臺了校服標準,包括行業標準FZ/T73021-2004《針織學生服》、國家標準GB/T22854-2009《針織學生服》、行業標準FZ/T81003-2003《兒童服裝、學生服》、國家標準GB/T23328-2009《機織學生服》。 行業內通用的做法是采用滌綸與棉混紡的面料。滌綸35%-65%,棉35%-65%。滌綸是屬于合成纖維,優點是耐磨不褶皺,而缺點是透氣性和吸濕性差;棉是天然纖維,優點是比較透氣吸濕,缺點是容易縮水走形不耐磨,混紡的面料正好可以集成兩者的優點,令透氣性、吸濕性與耐磨性得以兼顧。 而學生和家長反映的透氣性差的問題,往往是纖維含量的問題。在2009年9月江蘇省質監局公布的校服抽檢結果顯示,有服裝廠生產的學生服,標注纖維含量為粘膠(35±5)%、滌(65±5)%,而檢測結果卻是含滌100%,據有關數據,人體皮膚表層水份在12–15%時,皮膚光滑而有彈性。一旦皮膚缺水就會變得干燥,繼之粗燥,久之就會出現皺紋。人體皮膚處于62%的相對濕度時,感覺最舒服。人體最舒適的相對濕度在45–65%之間。要求紡織品必須具備一定的吸濕性、透氣性,用纖維12–14%的回潮率來保證皮膚表層12–15%的含水率。 而我國主要紡織纖維的標準平衡回潮率為:棉花7–8.5%、羊毛14–16%、蠶絲9–11%、粘膠纖維12–14%、丙綸和氯綸為0、氨綸0.4–1.3%、滌綸纖維為0.4–0.5%、苧麻7.0–10.0%等。因此,如果完全采用滌綸纖維制作的校服,當然穿上去很難受了。 設計問題:大小長短和個性化眾口難調 孩子就讀高中的陸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