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遠紅外紡織品簡介
遠紅外紡織品是具有遠紅外輻射功能的一類功能性紡織品的統稱,在我國,其可能是最早實現產業化開發的功能性紡織品之一。
遠紅外紡織品可在很寬的波長范圍內吸收環境或人體發射出的電磁波并輻射出波長范圍在2.5 ~30μm 的遠紅外線。這是由于紡織品上添加的具有遠紅外輻射功能的添加劑在吸收了外界的電磁輻射能量后其分子的能態從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爾后又從不穩態的高能級回復到較低的穩態能級而輻射出遠紅外線。
在遠紅外紡織品所輻射出的電磁波中,4 ~14μm 波長范圍內的遠紅外線與人體細胞中水分子的振動頻率相同,當人體表面受到這種遠紅外線的輻射時,會引起人體表面細胞的分子的共振,產生熱效應,并激活人體表面細胞,促進人體皮下組織血液的微循環,達到保暖、保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2 遠紅外紡織品的添加劑構成
用于遠紅外紡織品制備的添加劑一般都是在常溫下具有遠紅外輻射功能的陶瓷微粉,粒徑通常為0.5μm 以下。這類陶瓷粉一般都是金屬氧化物或金屬碳化物,如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鎂、二氧化鈦、二氧化硅、氧化錫、碳化鋯等,表1 列出了部分遠紅外陶瓷微粉的化學組成及其基本物性。
表1 部分遠紅外陶瓷微粉的化學組成及物性
3 遠紅外紡織品保暖和促進微循環的功能
遠紅外紡織品的保暖和促進微循環的功能原理是有區別的。
遠紅外紡織品保暖功能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其吸收外界電磁波輻射的能量后,能放射出遠紅外線以及反射人體散發出的遠紅外線。因此,用遠紅外紡織品制成服裝后可以阻止人體熱量向外部的散發,起到高效保溫作用。
遠紅外纖維促進微循環的作用形成,則是基于其吸收以可見光為主的外界電磁輻射后,發出的遠紅外線及反射人體發出的遠紅外線作用于人體表面細胞,因振動頻率相吻合而增強分子的熱運動、促進皮下組織的微循環和新陳代謝。
很顯然,要達到這些目標,有幾個必須的條件:一是要吸收外界的能量,二是要能與皮膚直接接觸。由于遠紅外線穿透普通紡織品的能力有限,因此,要起到促進微循環的作用,遠紅外紡織品必須用于內衣才合適。但這樣一來,其吸收外界能量的途徑就受到了限制,而更多的是反射人體本身散發出的遠紅外線,能量十分有限。
4 遠紅外輻射功能評價與標準
評價遠紅外紡織品的遠紅外輻射功能有兩個思路:一是直接的方法,即測量樣品在接受外界能量后發射遠紅外光的能力 二是間接的方法,即測量物體受樣品遠紅外輻射后的溫升情況,但后者的前提是樣品和受輻射物體之間必須可實現能量的轉換。相對而言,中國在遠紅外紡織品的技術要求、功能評價方法標準化和市場規范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
4.1 FZ/T 64010-2000《遠紅外紡織品》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是通過測定樣品在接受外界能量時其輻射遠紅外光的法向發射率。原國家紡織工業局于2000 年發布過一個紡織行業標準FZ/T 64010-2000《遠紅外紡織品》。該標準不僅對遠紅外紡織品進行了定義,而且還提出了對遠紅外紡織品的考核指標,并給出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該標準以法向發射率作為遠紅外紡織品輻射遠紅外光功能的評價目標,規定遠紅外紡織產品的法向發射率提高值應 ≥8.0 %,其遠紅外波長范圍為8~15μm,印染后整理織物洗滌10 次后,法向發射率提高值應 ≥7.0 %。
提出“提高值”的概念,是為了剔除本底效應,以免混淆視聽。研究表明,一般的非遠紅外紡織品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法向發射率,普通丙綸、錦綸和滌綸的遠紅外法向發射率為70%,普通腈綸為72 %,普通棉、麻為75 %。為規范遠紅外紡織產品的認定,該標準還規定遠紅外產品應符合國家有關安全和衛生的規定,遠紅外印花紡織品的花形面積應不小于總面積40%,強力不低于相應的非遠紅外產品標準中規定值的80 %,其他內在質量和外觀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