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學校>正文
天冷蓋暖被,跟厚重的棉被相比,保暖效果毫不遜色的輕薄蠶絲被如今銷售恐怕更為火爆。顧名思義,蠶絲被就是用蠶絲填充的被子,一般人應該都知道,蠶絲比棉花高檔得多也貴得多。方便的電商平臺上蠶絲被不但挑選余地更大,其中不少還有著低得“感人”的價格,但質量就不好說了。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2015年網絡銷售蠶絲被產品國家監督專項抽查報告,就揭開了那些蠶絲被價格低廉的謎底:網售蠶絲被的合格率還不到半成,只有48.1%。
過半數不合格
據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副司長孫會川介紹,本次抽查涉及天貓、京東商城、1號店、當當網、亞馬遜5家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抽查重點是電商平臺上的第三方銷售產品,從5家電商平臺企業抽查第三方銷售產品共130批次,而自營銷售產品僅24批次?!?br />
其中,抽查了天貓銷售的67批次產品,涉及67家生產企業,檢出37批次產品不合格;抽查了京東商城銷售的36批次產品,涉及36家生產企業,檢出22批次不合格;抽查了1號店銷售的26批次產品,涉及26家生產企業,檢出11批不合格;抽查了當當網銷售的12批次產品,涉及12家生產企業,檢出6批次不合格;抽查了亞馬遜銷售的13批次產品,涉及13家生產企業,檢出4批次不合格。
也就是說,經檢驗,62家企業生產的74批次產品合格,抽查合格率為48.1%。檢出75家企業生產的80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51.9%。而這一數據表明,蠶絲被產品是近兩年來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網絡銷售產品專項監督抽查中,合格率最低的產品?!?br />
“神秘買家”來買樣
根據通告,本次抽查是由國家質檢總局下達任務,由位于杭州的質檢總局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風險檢測中心組織,從5家電商平臺抽取了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和四川12個省(市)135家企業生產的154批次蠶絲被產品。所有樣品都被送往杭州、蘇州、深圳等地的權威檢測機構,按照現行國家標準進行檢測。
那么,這次專項監督抽查的樣品是如何確定的?抽查結果是否能客觀反映出目前網絡上銷售蠶絲被產品真實的質量狀況呢?記者從承擔本次抽檢任務的國家質檢總局電子商務產品風險監測中心(杭州)了解到,為了保證抽查的客觀,避免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具體買樣的并不是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而是“神秘買家”。
據國家電子商務質量風險監測中心負責人蔣宏介紹,任務建立以后,監測中心會把買樣任務隨機分配給百姓買樣團,也就是“神秘買家”。他們會根據監測中心給出的任務要求在網上買樣,并將樣品寄送到不同的中轉站。最終,樣品由中轉站轉到監測中心。
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
這次抽檢的網售蠶絲被產品超過半數不合格,保暖性能能否保證,又是否會影響使用者的健康呢?記者從承擔本次檢測任務的檢測機構進行了了解。
在位于蘇州的國家絲綢及服裝產品監督檢驗中心,專家表示,檢驗中蠶絲被不合格的問題主要存在三個方面,也就是纖維含量、填充物以及PH值不合格。通俗地說,就是存在原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生產流程不合規范等問題。
其中,這次抽查中發現的主要安全性問題,是PH值項目檢測不合格。專家表示,蠶絲被胎套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直接與人體皮膚接觸,PH值不合格,就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本次抽查發現16批次產品的PH值項目不合格,其中15批次胎套PH值檢測不合格,1批次填充物PH值檢測不合格。主要原因是,胎套產品加工過程中使用助劑為堿性化合物質,后續洗滌不充分,導致堿性過高。
抽查產品中,涉及纖維含量不合格的產品數量最多,抽查到的154個批次產品中,有超過三分之一這個項目不合格。主要表現在產品標稱纖維成分與實際不符,以及實測含量超出了標準規定的允差范圍。據檢測人員介紹,檢測過程中發現,很多產品外部包裹著蠶絲,內部卻填充著最高達70%的聚酯纖維(滌綸)等物質。
填充物問題也比較嚴重。本次抽查發現39批次產品的填充物質量偏差率不合格,主要是存在短斤缺兩現象;發現10批次產品的填充物品質不合格,主要是以短絲綿冒充長絲綿或含雜質過多;發現9批次產品的填充物含油率超標。
鏈接:日常辨別蠶絲產品小竅門
針對本次抽檢中網絡銷售蠶絲被產品存在的問題,質檢專家給出了一個普通消費者自行鑒別的建議:根據桑蠶絲這種動物蛋白的特性來辨別。
據杭州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高級工程師王敏君介紹,桑蠶絲是天然動物纖維,有動物的天然味道。再一個就是,桑蠶絲這種天然蛋白燒起來有燒毛發的味道,殘留物用手碾一下會形成粉末,而化纖物質燃燒之后會有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