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錦:魯西南人的記憶
許多在魯西南生活過的人都有過這樣的記憶:小時候在奶奶嗡嗡的紡車聲中入眠,在母親哐哐的織布聲中醒來。身上穿著粗布衣,床上鋪著棉布單,溫暖而舒適。 位于菏澤市鄄城工業園的中國魯錦博物館成立于1995年,作為一所專題性博物館,里面陳列著與魯錦的歷史、文化相關的物品,并對魯錦進行現場復原,讓走進博物館的人與魯錦文化近距離接觸、對話。 魯錦是魯西南地區民間的棉織花布(粗布),因織工精細、絢麗多彩,極似織錦,而于1985年被有關部門定名為“魯西南織錦”,簡稱“魯錦”。魯錦制造者采用傳統的紡織工具和天然顏料,用嫻熟的技藝織成,圖樣、花色繁多,品種逾千種。魯錦的布局設計、紋路構圖嚴密,圖案絢麗多彩、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現在已經成為名揚中外的手工藝品和生活用品。 早在商周時期,黃河流域就已出現了一種木制紡織工具—腰機,其結構極為簡單。漢代斜梁機的出現則標志著紡織技術的逐漸成熟。在山東嘉祥武氏祠漢畫石像上的“曾母投杼”圖中,曾母使用的斜織機即現在魯西南地區普及的立式織機的先祖。漢代斜梁織機上的卷經軸、經木、綜、躡等關鍵部件均已具備,使用時可以手腳并用,大大加快了紡織速度。今天看來這種織機結構過于簡單原始,但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 中國魯錦博物館館長路維民說,魯錦就是過去的“老粗布”,但手工織造工藝極為繁雜,從織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大大小小要經過72道工序,具有獨特的手工提花織造工藝,所以形成了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的圖案藝術。與其他地區的手工織布相比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2008年,魯錦織造技藝被國務院公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5年,為了更好地挖掘魯錦藝術,保護這一民俗民間文化,鄄城縣文體局開始籌備中國魯錦博物館。在籌備之初,他們就覺得博物館不一定要大規模,但一定要有厚重的歷史感,要讓游客流連忘返。 1996年,他們向山東省文物局申請了三萬元博物館藏品征集費,之后便開始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買魯錦面料。由于魯錦制作費時、費力,當時民間織布的人已經不多。在收購中一條床單竟要價500元,工作人員在幾經討價還價后最終還是沒能成交。魯錦博物館怎能沒有魯錦?后來路維民和同事們想盡各種辦法,最后購進了一批毛巾被,用以置換魯錦,最終受到人們的歡迎。如今,博物館內魯錦面料總長度達3000余米,魯錦成品170余件,魯錦機具80余件,圖片1000余幅等。 如今,中國魯錦博物館已搬至鄄城工業園內,正在對展廳進行升級改造。博物館將以魯錦文化為主題,分為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四部分,更好地將現代生活與傳統生活相結合。 “魯錦是農耕經濟的產物。”路維民說,新的博物館還因此增加了魯錦的生產背景,增設了犁、耙、太平車等工具,并向參觀者展示工藝流程等。同時,博物館還會展示鄄城典型村落的圖片、磚雕、條編等手工藝品,并在展廳入口處充分利用空間寬敞明亮的特點,用魯錦形式噴繪,通過抽象圖案的重復、平行、連續、間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 “新館建成后,我們將會組織小學生來參觀,對其進行鄉土教育,讓他們了解菏澤的本土文化。此外還要與旅行社聯系,讓游客來鄄城旅游時免費參觀魯錦文化。”路維民說,他們想通過這些措施來保護魯錦這一民間技藝,并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欣賞魯錦。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