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寄語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發展紡機事業,建設紡機強國”。這是方向、任務、責任和目標。
目前,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產能已經成為國際上名副其實的生產大國。所謂大國,可以從產品的類別、品種和數量方面顯示,我國可以制造纖維生產機械,纖維加工機械,紗線、織物印染和后整理機械,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產品品種兩千,規格上萬,境內生產紡織機械的企業有1000多家,可以為紡織領域大大小小70多個子行業提供成套的工藝技術裝備,可以說是門類比較齊全、品種應有盡有。紡織機械年產值超過600多億元人民幣,接近上百億美元。在一個國家里,同一時期內,生產這些類別、品種和產量規模的,真可以稱得上生產大國。
但是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的紡織機械工業在世界上還稱不上生產強國,與國際上技術先進的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的現象同樣存在于紡織機械工業的現實之中。
所謂“低端混戰”,在于國內外兩個市場中,仍然處于以競相壓價傾銷取勝的初級階段。單臺448錠的棉紡細紗機售價還不足15萬元,細紗機的技術含量低,生產細紗機的企業仍然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其他類別的紡織機械產品價格依然不高,產品利潤處于最單薄的低端。產品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差,“一起上、一起下”仍然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少紡織機械生產企業仍處于以量取勝、以廉取勝的渦流之中。
所謂“高端失守”,在于國內市場需求的高端紡織機械產品,從境外進口的仍然不少。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從境外進口的紡織機械產品高達400多億美元。進口的各種無梭織機近20萬臺,國產紡織機械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在60%左右徘徊。
2009年,雖然世界經濟出現蕭條,而2009年四季度至2010年2月的5個月當中,德國的紡織機械出口達到10.88億歐元。意大利的紡織機械企業只有300多家,職工1.4萬人,2009年,紡織機械產值19億歐元,其中出口占78%。法國的35個紡織機械企業,2009年出口14億美元。我國的紡織機械產品也有出口,但數量多、技術含量少、經濟效益差。以無梭織機為例,出口的數量是進口的1.4倍,而進口的總價是出口總價的16.5倍,平均單價的11.2倍。其中劍桿織機的出口量是進口量的4倍,而進口的平均單價是出口平均單價的11.2倍,金屬針布進口平均單價是出口的2.5倍。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了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說明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可以使我們行業、企業進行對比,使頭腦更加清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現象的因素很多。但有這樣一個邏輯值得思考:市場是客觀存在的,市場需要紡織機械產品,市場的競爭靠產品,產品的關鍵在技術,技術的核心在創新,創新的來源靠人才,人才的來源靠教育,市場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世界上人是最寶貴的。以人為本,教育為先,誰能夠培養人、留住人、用好人,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缺乏人才,缺乏創新能力。而我國必須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這條主線,把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支撐,把關注民生作為立足點和落腳點,把節能、減排作為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動力,加快紡織機械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關鍵在加快,成效在轉變,主題在改革,內容在創新,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需要認真思考。
我國有3000萬噸的化纖生產能力,有上億枚棉紡紗錠,400多萬毛紡紗錠,有100萬臺各種織機,幾百億米的印染后整理生產能力,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已是方興未艾,還有紡織領域中其他的子行業,這是紡織工業的存量。紡織工業裝備還要穩定和增長。存量要提升,增量要優化,要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低碳、綠色和環保,紡織機械工業必須加快轉變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技術改造,優化提升紡織機械工業。
如何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紡織機械產品研發和制造,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相融合,實現紡織機械產品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如何通過實現紡織機械產品的全壽命周期,生產無污染、安全、宜人、資源低耗、減少工業垃圾、工業垃圾的回收和重用,以及再制造技術的產業化,實現紡織機械制造過程的綠色化。如何從產品研發、制造、售后服務到產品的報廢、解體和回收的全過程服務,實現紡織機械工業服務在價值鏈中的增值化。如何通過網絡技術,實施企業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資源共享、組合和優化利用,實現紡織機械工業生產組織的網絡化、全球化。紡織機械工業的實現現代制造業的要求,也是紡織機械工業由大變強的任務,實現這項任務同樣任重而道遠。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