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線染色的重現性問題
1.2.7實驗室對大生產的跟蹤
首先實驗室對生產的支持方式,不是將工藝及處方傳遞到大生產,而是在實驗室模擬大生產,做到大生產——實驗室的高度重現性。當大生產出現色相不符要修色時,實驗室應共同參加完成,實驗室對大生產提供的信息(大小樣色光差異),應進行分析及試驗,找出各只染料大小樣生產之間的相關關系,以減少修色。
另外,要做到大生產——實驗室的高度重視,首先要做到實驗室與實驗室的重現性,以及大生產與大生產的重現性,否則大生產與實驗室的重現性就差。
2 解決措施
紗線染色的重現性差,在紗線的生產中經常遇到,根據我廠紗線的染色情況及我對生產操作的部分了解,覺得應在以下方面加強管理,盡量從基本保證紗線染色的重現:
(1) 設備的選用 應選用能保證產品染色質量和縮短染色時間功能,采用自落頂鎖裝置,利用設備的內流進行筒紗的自然壓縮的設備,以在設備上提供重現性的基本條件;
(2) 絡筒質量 為保證染透,筒紗的密度一般控制在0.35~0.40之間,壓縮后的密度應控制在0.41~0.46之間;
(3) 染化料 慎重選用染料的品種,注重染料批次間的檢驗,保證染料室清潔通風干燥,做好染料的防潮;
(4) 工藝參數 工藝參數的制定與控制是染色的關鍵,一個好的染色工藝必須有一組科學、合理的參數來支撐。如鹽、堿用量,我們應注重加料的方式和加料的時間,可利用提前化好的鹽,減少因鹽未充分溶解造成染料聚集和沉淀,使染色出現重現性差現象;
(5) 打樣與放樣 化驗室的小樣應盡最大程度仿照大生產的實際情況,包括循環時間、升溫速率、鹽和堿的加入、染色后處理、對色光源等;所以大樣生產前必須做中樣實驗,化驗室技術人員做好跟蹤記錄,作為大生產時的參考資料;大樣投產時,工藝員要根據小樣與大樣的差異及以往的經驗和對染料性能的掌握,對工藝進行適度調整,得出大樣投產的工藝;小樣與投產的用紗要一致,前處理工藝、后處理工藝要一致,換紗線要復樣,打小樣的染料母液存放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染料濃度、力分變化;
(6) 操作因素 打小樣人員操作要規范,科學使用染料,另加大操作工的培訓,減少助劑的使用種類,使用精確的計量器具;
(7) 其他因素 小樣用水應與大生產一致,盡量使用軟水,軟水的PH值應控制在7.0左右,以保證染色是PH值的穩定性,;加強助劑的質量檢測;不同批次間的原棉和配棉使用,化驗室要在染前復樣,若色光有變化,要及時調整;前處理是染色的基礎,前處理不好,基礎打不牢,染色一樣會出現重現性差,應注重紗線的前處理。 紗線染色的重現性問題
在相同的工藝處方、工藝染化料等條件下,結果卻是不同批次之間總有色差。而紡織企業,尤其是染紗工廠,其競爭力就在于即時生產與一次成功,且兩者密不可分。即時生產能迅速反應市場,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產品,一次成功是指產品應符合質量要求。產品質量一般包括兩方面:內在質量與外觀質量主要要求重現性。染色紗線色光重現性差,其實質就是不同批次染色時所上染的染料重現性差。為實現紗線染色的重現性,必須對染色過程中所有因素進行控制。
一般重現性差(即缸差)是指間歇式染色時,相同的被染物(紗線)用相同的染化料、處方、工藝進行染色,但不同染批被染物之間存在色差(色光不一、深淺不一或兩者兼有之)的現象。
經常出現重現性差的場合一般為:小樣之間,小樣與中樣之間,中樣與大樣之間,小樣與大樣之間;不同染機之間,或兩只染機容量不同,或容量相同但制造廠家不同,甚至制造廠容量完全相同的染機之間;同一染機不同染批之間。
1 染色重現性差的原因
產生色光重現性差的原因有很多,紗線筒子染色中出現色差的原因大致有:紗線、染化料、工藝設計及控制、操作、儀器設備、水質等,總的說來是分為外在的客觀因素和人為的主觀因素。
1.1客觀因素
1.1.1 紗線
棉纖維在其生長過程中的某種差異,會產生纖維品質的差異,故不同生產廠家生產的紗線的品質是不一樣的,導致紗線吸收染料的性能也不一樣,染色后的重現性就會有差異。另外,棉纖維的粗細(線密度)不同,染色后表觀深度也有差異。如棉紗線7S與40S經染色后,7S的表觀就顯深,粗者深,細者淺。紗線的捻度、配棉、回潮率等也會影響色光的重現性。即使是同組分、同規格纖維,由于生產工藝的波動,也會造成染色性能差異,至于用回收廢料重新紡紗的纖維,染色性能與常規纖維也不同。對染紗來說,當纖維批次變化,應進行小樣試驗,必要時進行處方調整,才能正式投產。
|
<< 平幅竹棉布染色加工的簡述防過敏面料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