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棉工藝參數設計
分梳隔距主要有刺輥一給棉板、刺輥一預分梳板、蓋板一錫林、錫林~固定蓋板、錫林~道夫等機件間的隔距,轉移隔距主要有刺輥一錫林、錫林~道夫、道夫一剝棉羅拉等機件間的隔距,除雜隔距主要有刺輥~除塵刀之間、小漏底、前上罩板上口~錫林間的距離。分梳和轉移隔距小,有利于分梳轉移。
1、給棉羅拉~給棉板隔距:進口大、出口小,一般進口0.3~.038mm,出口0.1~0.18mm
2、給面板~刺輥隔距:刺輥對棉層的梳理作用隨著隔距的減小而加劇。喂入棉層厚,定量重、纖維長度長、強力和成熟度差時應偏大掌握。一般清梳聯較成卷機隔距偏大,化纖較純棉略大。
3、刺輥~除塵刀隔距:除塵刀主要清除棉層中細小雜質,隔距不宜太大,應根據喂入棉層的厚度選擇?;w時應采用較大的隔距。
4、刺輥~預分梳板的隔距:隔距小易于分梳,可減少棉束進入蓋板區,過小易損傷纖維粉碎雜質。一般0.45~0.56mm
5、除塵刀的高低和角度:當給棉板和小漏底間的隔距一定時,除塵刀位置的高低影響第一落雜區和第二落雜區的長度。破籽、不孕籽、僵瓣等大雜應加大第一落雜區的長度,放低除塵刀,同時刺輥帶動的氣流附面層相應加厚,增加后車肚落棉。除塵到位置的高低應按棉卷含雜率及含雜內容而定。一般A186D除塵刀高低調節范圍在±6mm。安裝角大小影響氣流的流動和小漏底入口處的回收作用,影響落棉。角度小,刀背處氣流紊亂,影響小漏底入口處的回收作用。
6、刺輥~小漏底隔距:進口大,進入小漏底氣流較多,落棉率少,處理高含雜棉卷時,進口隔距小,可減少細小雜質的回收,出口隔距大,排除短絨較多,第四點隔距大于出口隔距,漏底網眼易堵塞。高產梳棉機采用低壓吸塵罩時,小漏底隔距影響不顯著。
7、刺輥~錫林隔距:在針面平整、刺輥和錫林徑向跳動小、運轉平穩的情況下,偏緊掌握,有利于纖維轉移,減少刺輥反花。
8、錫林~蓋板隔距:進口隔距稍大,減少蓋板花中長纖維含量。出口隔距稍大防止傳動部件碰針。常用錫林~蓋板隔距見下表:
9、錫林~前后固定蓋板隔距:隔距小,有利于分梳、減少棉結,但過小易損傷纖維。應遵循由大到小、逐漸增強分梳的原則。與后固定蓋板隔距應稍大于蓋板入口的隔距,與前固定蓋板的隔距應小于錫林蓋板間最小隔距。為不影響道夫轉移,前固定蓋板最下一根的隔距可放大一些。一般后固定蓋板自下而上為:0.37~0.55mm、0.30~0.45mm、0.25~0.40mm;;前固定蓋板與錫林間隔距自上而下為:0.20~0.25mm、0.18~0.23mm、0.15~0.20mm或隔距均相同。
10、錫林~大漏底隔距:錫林與大漏底入口隔距不宜太小,出口隔距影響小漏底內部氣壓,影響后落棉量。
11、錫林~前、后罩板隔距:前后罩板的作用是防止錫林上纖維飛散為游離纖維,隔距由進口到出口應逐漸減小,后罩板進口(下口)隔距影響刺輥錫林三角區氣流和小漏底氣壓及刺輥反花;隔距大,刺輥內氣流減弱,可減少刺輥反花。出口隔距與錫林蓋板入口隔距相配合,隔距大,纖維易起浮,有利于蓋板抓取纖維。一般后罩板進口隔距為0.56mm,出口隔距0.38mm。前上罩板與錫林隔距上小下大,上口隔距影響蓋板花量,上口大,蓋板花多反之則少。錫林與前下罩板隔距一般上口大,下口小。下口隔距大,有利于纖維轉移,但道夫三角區氣流渦流增大,產生紗疵,易造成棉網云班,惡化條干。隔距應遵循由上至下逐漸放大的原則,一般前上罩板上口隔距0.43~0.84mm,下口0.79~1.09mm,前下罩板上口0.79~1.09mm,下口0.43~.066mm。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