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特點
中華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我們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巡禮,主要是對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巡禮,所以,有必要先對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特點進行一些研究。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早在半個世紀以前,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就指出:“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面積*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面積*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有很多的江河湖畔,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阿昌族過認真的科學識別,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是: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和基諾。此外,還有一些尚待進行民族識別的人們共同體。據1982年人口普查統計數,在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約1338萬人,此外有回、維吾爾、彝、苗、滿、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等十四個民族人口在百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僅1476人。不到總人口7%的少數民族分布在占我國總面積約50——60%的廣大地區,尤其是遼闊的西南、西北、東北邊疆地區。他們為祖國的獨立、富強作出了項獻,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 中華各民族的形成,經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現的“夏”、“戌”、“狄”、“荊蠻”、“夷”、“諸濮”、“百越”等族別名稱來看,我國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秦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使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高度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正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長期發展的歷史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在內。從現實的情況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布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容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百分之七十的縣,分布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就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過去,由于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城鄉居民的服飾多局限于黑藍色,一部分少數民族也崇尚黑藍色,因此有人戲稱我們為“藍蟻之國”。其實,如果從相當一部人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飾情況看,“藍蟻之國”的稱呼是不符合實際的。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無論從質料、色彩來看,也無論從式樣、搭配來看,都是十分豐富的。有著24個少數民族的云南省于1988年9月舉行首屆民族藝術節,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文藝隊伍也就是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服飾表演隊,讓中外來賓贊嘆不已。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推出了一臺民族服飾抒懷晚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奇、色彩之艷、花樣之繁令人驚贊。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表演,令人信服地證明:云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數民族服飾的海洋。而這,正是多民族中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由于自然環境的*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的自然條件南北迥異: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生活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獵畜牧為生;南方濕熱多雨,山地盆嶺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和服飾特點。生活在高原草場并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縫制的衣裳、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裳襟、下擺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輕暖。他們服裝的風格是寬袍大袖、厚實莊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宜于植麻種棉;自織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簡陋,但織物精美,花紋奇麗。因天氣濕熱,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輕薄,其風格多生動活潑,式樣繁多,各不雷同??傊?,風格的多種多樣,不同的特點十分突出,構成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第三,由于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于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中國少數民族由于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卻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現了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在這方面,被民族學者稱為“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四個少數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資本主義因素已經相當發展;廣大的壯、哈尼、納西、白、彝等民族都已進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進入了封建領主制;小涼山彝族是比較典型的奴隸制;而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如基諾、布朗、景頗、獨龍、怒、部分傈傈族、佤族等卻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寧納西族(摩梭人)仍保留著母系制殘余。在別的少數民族聚居省區,這種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過不象云南這樣完整和典型而已。這樣,少數民族服飾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容也就具有層次性。同時,這一層次性還決定了少數民族服文化的層次性。有的人有一種誤解,好象凡是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特出之處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明顯地不合乎事實的。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層次性,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分析。 第四,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面臨著社會全面現代化進程的沖擊和改革的要求,一些傳統服飾已經發生變化,因此,一方面要搶救服飾資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服飾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飾的民族傳統和文化特色,又能適應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自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我國社會開始了全面現代化的進程,改革開放給全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給原來封閉落后的少數民族山區注入活力并傳來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許多現代新潮時裝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由于某些少數民族服裝用料多,裝飾繁瑣,工藝復雜,制作困難,穿著不便,難于洗滌,不少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年人已改穿漢族服裝,個別地區甚至已經見不到民族服裝。針對這一情況,一方面要積極而緊迫地搶救少數民族服飾資源,以免出現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的消失;同時,還要主動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少數不清民族群眾進行服飾改革,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和服裝設計師在廣泛聽取本民族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民族服裝,在保持基本的民族服飾特點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觀、簡潔、適用,便于生產生活,便于今后組織大規模機器生產,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可以說,這既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所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現階段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個特點。 第五,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長期以來缺乏科學而系統的研究,企盼著理論總結、理論概括、理論積累和理論突破。 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在對民族問題的研究中,偏重民族歷史、民族政治、民族經濟和民族政策等問題的研究,總把對民族文化的研究當作是“第二性”的問題而予以忽視。對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就更不用說了:或許,當識別民族需要時調查一下服飾;或許,講到某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時列舉一下服飾;或許,個別研究者出于個人興趣專門調查過服飾。這樣一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處在一種直觀、零散、無序的無理論狀態,服飾資料雖多但缺乏歸納整理和理論升華,許多有關問題缺乏科學而系統的研究。因此,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正企盼著理論總結、理論概括、理論積累,從而出現某些理論上的創新和突破。這既是文化學、文藝學、美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研究和建設的需要,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服飾改革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才不揣冒昧地進行這樣一次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巡禮。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