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今年1-4月紡織品服裝出口情況匯報(附件二)
今年1-4月我省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去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仍優質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出口額達25.9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66%;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8.77億美元,增長38.08%。其增長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出口一般腐蝕劑貿易的增長高于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增長5.53億美元,加工貿易增長1.02億美元,增幅分別為35.3%和27.2%。一般貿易仍是最主要的貿易方式,占到80%左右,此種貿易方式的穩步上升,使得整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同時,紡織品的來料加工和服裝的進料加工,增長都比較快,增幅均在38%以上。 2、各類經營主體出口增長不平衡。其中,占我省紡織品服裝出口份額最大的國有企業出口(占比47%)增長0.75億美元,增幅僅為6.5%;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比30%,增長2.56億美元,增幅為48.5%;集體、私營企業出口(占比達23%)發展迅猛,增長3.24億美元,增幅高達125.8%;僅集體、私營企業的紡織品面料出口就增長1.6億美元,大大高于國有企業紡織品面料的增長(僅為0.1億美元)成為新的增長點。 3、紡織品、服裝在各出口市場增長不同步。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仍是我省主要的出口市場,出口額13.6億美元,占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52.44%,比去年增長3.48億美元,增幅為42%,大大高于出口紡織品0.15億美元(增幅為12%)的增長;而出口到歐盟的紡織品增長0.5億美元,增幅為46%,高于出口服裝0.2億美元(增幅為11%)的增長。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主要是非洲、拉美出口增長較快,分別為0.67、0.47億美元,增幅達到59%和50%;其中紡織品面料在非洲和拉美的出口增長尤其顯著,分別達到78%和68%;特別是對墨西哥、尼日利亞的紡織品出口,分別有0.24、0.23億美元,增幅高達165%和444%。另外,我省對 非設限國出口(17.84億美元,占比69%)增長快于對設限國出口(8.10億美元,占比31%),增幅分別為34.53%和25.94%。 分析我省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的原因,主要有: 一、我省紡織服裝業基礎好,近幾年抓科技投入見效大。 紡織服裝業是我省第一大產業和最大的出口創匯行業,也是我省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紡織工業總產值、利潤總額均列全國第二位,化纖、印染、服裝等行業的生產能力在全國都居前列。截止到今年4月份,全省共有紡織服裝生產企業近萬家,其中,擁有自營出口權的紡織品服裝生產企業有800多家,占全省各類自營出口生產企業的25%。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中,我省企業四分天下有其一,99年我國服裝行業用“產品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兩項指標對中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進行了審核,排名顯示,我省服裝企業在“產品銷售收入”百強中占25席, 在“利稅總額”百強中占27席。其中,茉織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銷售收入分列第二、第三位,利稅總額分別居第一、第二位,杉杉集團有限公司的兩項指標均居第四位。 企業技改投入增加。近年,杭州、紹興、寧波等地分別成立了各類科技中心,實現產學研相結合。例如,成立于99年6月的紹興紡織生產廠促進中心僅在一年時間里,就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金昌EX6000印花電腦設計分色軟件”;研制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激光制網設備、數碼印染設備、轉移印花輥筒雕刻生產線;承擔著多項國家級紡織印染新技術開發項目,已在印花CAD開發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印染行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紹興縣的紡織歷久不衰,其奧秘也在于始終不渝推技改,全縣在短短幾年里,花巨資120億元,使一大批紡織企業用上當今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值達到57.56%。去年以來,浙江紡織業連創高科技成果,基因技術養蠶、數碼噴射印染、水刺無紡布等三項技術躍居世界先進水平。從織造業來看,我省已具有比較龐大的陣容,并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椩煸O備經過更新改造,向無梭化方向發展,設備檔次明顯提高,僅紹興一地就擁有噴水、噴氣、劍桿、片梭等無梭織機2萬多臺。浙江永通紡織廠進出口公司今年1-4月出口2616萬美元,同比增長94.3%,就是得益于其加大進口設備的投入,發展化纖布、磨面布等面料。 二、紡織品服裝的區域特色經濟有力地增強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浙江的小商品大市場,貿工農產銷一體化,或一村一品或一鄉一鎮一品或一縣一市一品,形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塊狀規模經濟,僅紹興就有35個塊狀規模經濟,總產值在500億元左右,如領帶城年生產領帶9億條,襪城年生產襪子12億打。而且,這些塊狀規模經濟幾乎抹平浙江本省范圍內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原來很貧窮的象山市的爵溪,現在就有400多家針織廠,定點生產各種名牌T恤,國內大商場標價1000多元的名牌T恤,有很多就是在象山爵溪生產的。這些專業市場和現狀規模經濟,花樣翻新快,商品價格低,極大地適應了市場的需求變化,成為我省外貿強大的貨源基地。如嘉興八通紡織品有了公司就直接從海寧許村進滌花面料,加工成窗簾銷往日本的超市,僅此一項,1-4月出口額就達到250萬美元。 此外,浙江省商品市場多,有的已經成為紡織品服裝出口商品的集散地。目前,全省有4488個商品交易市場,其中約有30%是紡織品面料、服裝市場,如紹興中國輕紡城、海寧中國皮革城、杭州絲綢市場、 洲絲綢市場、寧波輕紡城、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都已成一定規模。紹興中國輕紡城還開出了出口商品展銷區,吸引大批外商前來看樣下定單。輕紡城的經營者加入到外貿行業,不僅資金充裕、信息通暢,而且具有豐富的商品知識。 三、企業經營機制靈活,集體、私營經濟成為紡織品服裝出口新的增長點。 我省國有外經貿企業改制從92年就開始了,起步比較早,收益比較明顯。截止去年年底,全省國有外經貿企業共有272家,已改制或正在實施改制方案的企業28家,公司改制面達到88%;市縣國有外經貿公司240家,已改制企業196家,改制面達到82%。通過改革明晰了產權,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如出口量全省第一的省絲綢進出口公司原來只有絲、綢、服裝三個部門做貿易,現在擴大到十多個業務部門,公司內部做業務的人員增加了,外銷員的業務范圍也擴大了,不但做服裝,也做面料,企業的效益增加了,職工的收入也提高了。通過改革改制,也促使外經貿企業轉變觀念,主動與生產、科技企業結合,增強了企業的省略和發展后勁,如西湖達利兼并了上市公司凱地絲綢,浙江省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聯合平湖茉織華開拓美國市場都是這樣的例子。 民營經濟拉動紡織服裝出口明顯。據有關資料表明,至2000年底,浙江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合計注冊資金已經高達1526.66億元,個私經濟的工業產值已占全省工業產值的的50%以上,納稅總額達107億元。個體私企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后,闖蕩國際市場的積極性很高,企業直接面向國際市場,既減少了中間環節,也降低了成本。目前,我省已有100多家紡織服裝私營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從而為私營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最終溶入世界經濟主流鋪平了道路。浙江國有企業的成功改制和國資從一般性競爭行業的退出,也為浙江外向型私營企業的生產出口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與傳統的國有不同,為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多數生產型私企不惜重金到國外參展、了解市場、把握行情,按照國際標準配置生產流水線,使產品逐漸擺脫“地攤貨”的舊形象。如浙江正元襪業有限公司從上虞市一家家庭作坊式的個體企業壯大為全國最大棉襪生產出口企業,其成功的秘訣就是:把科技創新的著力點定位在高起點引進技術裝備上。該公司先后投入億多元,成為全國擁有國際一流棉襪機最多的企業,其生產的“正元”棉襪成為歐美客商的搶手貨。浙江美雅達印染集團是一家民營企業,去年下半年引進荷蘭、德國的印花設備,開發含氨綸的彈力燈芯絨出口,以高質量的新產品搶占市場,今年1-4月出口670萬美元,是去年同期出口額的2.7倍。 四、重市場、質量、品牌,是我省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立足之本、取勝之道。 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以來,我省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對國際市場開拓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深度拓展美國、日本、歐盟和香港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非洲拉美、東盟、中東歐和獨聯體國家等重點市場和新興市場。當前由于美國經濟增幅趨緩,對美國市場出口下降,各公司抓住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尋找新的增長點,搶占國際市場。有的公司在價格便宜的中、低檔面料上動腦筋,銷量和出口額明顯好于往年;有的公司到非洲、東南亞、中東、南美開拓市場,使面料的出口大大增加,形成了“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有的企業把新產品推薦給老客戶,利用老的客戶渠道,銷售新的產品,成為新的增長點。同時企業重視新產品的開發,也給企業帶來了較好的效益。如浙江東方集團到日本、中東開拓室內拖鞋、梭織服裝的市場,彌補了由于美國市場出口的下降而帶來的損失;浙江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開發真皮、仿皮等新型面料服裝,在歐洲銷路較好;湖州絲綢進出口公司擴展到歐洲的皮革服裝出口,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浙江富潤集團通過網絡收集市場信息,并快速作出反應,開發出不同檔次、色彩鮮艷的環保面料,適應市場需求;海寧絲綢集團開發了絲棉、絲麻、絲滌等新型絲綢面料,在當前美國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仍舊取得了較快增長。由于我國的配額一直以來都相對較少,開拓新市場,將產品出口到非配額地區,這也是揚長避短的做法,利用我們的產品優勢,避開我們缺少配額的劣勢,也正是采用出口市場多元化的策略,使出口企業降低了經營風險。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尤其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也是留住客戶的重要原因。我省的大型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基本都取得了ISO9001的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在勞動力成本、產品價格方面,相比內地的省份,我們已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但過硬的產品質量,使得我們的商品仍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也是使客戶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穩定下單的重要原因。如溫州有些企業從日本進口面料和原輔料,加工成西服返銷日本,靠的就是做工精細、質量過硬。 企業上規模、創名牌是我省服裝行業近幾年發展的重要特點。除了“茉織華”、“雅戈爾”、“杉杉”等企業早些年就擠身中國服裝行業“第一集團軍”外,“野風”“法派”“仕登”“莊吉”、“報喜鳥”“美特斯•邦威”等一大批服裝企業也異軍突起,迅速擴大全國占有率,提升品牌知名度。目前,全省有外經貿部重點扶持的名牌商品“凱喜雅”、“雅戈爾”服飾、“維科”系列紡織產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標“浪莎”襪業、“喜得寶”絲綢、“中大”紡織、“奧特”皮件、“莊吉”服飾等名牌。而且,企業不僅重視創立品牌,更重視發展品牌,如省絲綢公司自1993年開始使用“凱喜雅”商標以來,本著“造實”和“造名”結合的方針,一直加強開發、生產和營銷三條線的建設,不斷推出凱喜雅新品。在制定了凱喜雅品牌廠絲、綢緞、服裝服飾系列內控質量標準的同時,去年公司又制訂了年度創新創牌的10項工作目標,如組建新品種開發公司、和絲綢科學院聯合、以技術進步促進產品開發,完善“凱喜雅”品牌標準,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啟動ISO9001質量保證體系認證工作等。 五、以“兩個推動”實施“走出去”開放戰略是紡織服裝出口增長的外在動力。 近兩年,我省提出了以推動制造業到境外投資,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推動我省商品專業市場到境外設立分市場,開展跨國經營的“兩個推動”實施“走出去”開放戰略,發揮我省制造業加工能力較強、商品專業市場發達、經營人才豐富和海外僑胞眾多的優勢,鼓勵和支持省內優勢企業的商品專業市場和境外拓展,收效明顯。據不完全統計,有30多家公司到境外設廠、辦市場,帶動我省紡織服裝出口創匯9000多萬美元,企業走出國門辦廠、辦市場,已成為浙江產業轉移的新景觀。一些有實力 的企業已經開展了跨國經營,如浙江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推銷服裝為龍頭,到美國、東歐等地開設窗口,逐步使原來的公司駐外辦事處,發展成經營型的貿易公司,繼而發展成為生產經營一體化的綜合型境外企業;紹興縣梅市轉移印花、印花布廠,到越南創辦了興德印花有限公司,浙江嘉欣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出資30萬美元,在蒙古辦起了開源服裝有限公司;茉織華實業集團公司遠赴中東地區的約旦,投資辦起了擁有5條生產線的服裝廠;杭州市絲綢服裝進出口公司到蒙古去辦針織廠,在當地制成織片后運回杭州加工成衣,避開了對產品的配額限制;溫州地區利用當地華僑多的優勢,將大量非配額產品出口到東歐。位于巴西里約市占地約4千平方米的“中華商城”、俄羅斯的“海寧樓”、南非“中華門”、意大利“中國城”、阿聯酋“中國產品交易中心”等數十個境外專業市場,均已成為浙江個私企業經營的紡織服裝集散地。 同時,我省的各級政府也為企業擴大出口做了許多推動工作,各級財政多方面的支持,多渠道地融通出口流動資金。當企業遇到退稅困難時,省委省政府召開協調會,通過“銀行讓一點、政府拿一點、企業自己承擔一點”的方法搞質押貸款,為很多企業緩解了資金困難。在紹興等地,各市、縣、鄉財政還對企業出口創匯給予獎勵,調動企業出口的積極性。 雖然今年1-4月份我省的紡織品服裝增長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當前仍面臨許多困難,如退稅嚴重滯后的資金困難,缺少配額而帶來的出口困難、美國、日本經濟不景氣造成的接單困難等,今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有挑戰,必定會有機遇,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在外經貿部的領導下,抓住機遇,再接再厲、扎實工作,努力開創富有浙江特色的開放型經濟新局面,為我省提前實現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浙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 2001年6月18日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