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麻局局長史建偉談當前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內容
中國棉花信息網消息 8月9日,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主辦、總社信息中心承辦的第三期全國棉麻企業經理(廠長)培訓班在京召開。近130名來自棉花購銷、加工企業的經理、廠長參加了培訓。棉麻局局長史建偉在開班儀式上對當前的改革形勢和新年度棉花購銷形勢進行了分析,并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提出了具體要求。 史建偉在談到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背景時說,1998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起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實現棉花資源合理配置的新體制”。為實現這樣一種新體制,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棉花收購、加工、經營等方面,新體制并沒有真正實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元化市場主體沒有形成。盡管國務院決定允許紡織企業和農業企業參與棉花收購、加工,但他們競爭不過供銷社長期經營形成的優勢,沒有真正介入收購、加工。二是多元化投資主體沒有實現。國務院要求避免重復建設,不得新上棉花加工項目,鼓勵紡織企業采取投資、聯營、租賃、兼并等方式與供銷社軋花廠合作。但部門之間、行業之間長期形成的分工,使紡織企業心存疑慮,不敢依靠供銷社的軋花廠。這樣一來,行業界限成為深化改革的障礙。特別是供銷社系統,棉花收購、加工企業遍布棉區,既有農發行政策性貸款支持,又有棉農的信任,其他行業、部門確實難以插手。不打破供銷社在棉花流通中的行業壟斷,紡織企業進不來,新的市場機制就無法形成。打破行業壟斷,首先要打破行業界限,供銷社棉花企業當然是首當其沖。實際上,這也是1995年中央5號文件提出的社企分開的要求。我們過去沒有辦到。 史建偉說,7月中旬召開的全國棉花工作會議,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搞了多年,每年都邁出一步,這次改革的力度是“革命”性的,涉及供銷社的重大利益和改革方向。改革總的精神和指導思想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打破壟斷,規范流通秩序,完善宏觀調控,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棉花市場。改革的重點是“一放二分三加強,走產業化經營路子”。在我個人看來,建立法制,是這次改革最具有實質意義的內容。其他內容是早已在做而沒有完成的,改革是促進完成的方式。法制建設則是我們多年來努力追求而沒有實現的。棉花收購、加工的資格認定,是1998年提出的,當時規定由省政府制訂標準。但由于各地標準不一,出現了無照無證個體戶大量介入收購、摻雜使假問題。這次將出臺的《棉花收購、加工與市場管理暫行辦法》,第一次由國家提出了收購、加工企業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按照這些條件,確實有一部分其他渠道的企業能夠進入收購加工領域,供銷社的棉花加工廠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將被淘汰,但從總體來講,供銷社控股的棉花企業仍將占主導地位。《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同樣總結吸取了多年來的經驗教訓,把打假放在重要地位,同時第一次提出了棉花質量監督要依法辦事的概念,強調監督執法與檢驗分開,強調罰沒收繳兩條線,提出建立中介性質的質量檢驗機構。大家要認真研究、學習、貫徹這兩個法規性文件。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