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行棉花信貸管理工作面臨的不利因素
我國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不 斷深入和以國際化為取向的入世進程日益加快,將給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棉花信貸管理工作帶來一些不利因素。 一、棉花存量信貸資產風險加大。首先表現為棉紡企業拖欠供銷社棉花企業貨款越來越難以收回。棉花市場放開后,收購渠道拓寬,紡織企業既可以直接進入市場收購棉花,也可以開辟新的進貨渠道,與其他經營主體建立新的購銷關系,勢必削弱與供銷社棉花企業的供需關系,相互間舊的債權債務有被擱置的危險,紡織企業拖欠供銷社棉花企業的貨款收回難度加大,供銷社棉花企業的這部分債權風險會逐步轉化為農發行的信貸風險。其次是供銷社棉花企業可能借改革之機逃廢貸款債務。目前,盡管棉花市場形勢好轉,供銷社棉花企業走出了低谷,但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如老貸款形成的歷史包袱,人員分流困難,有的地方加強干預等。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和企業可能借企業改革之機,利用企業改制、分立質產重組等手段,逃廢銀行貸款債務。還有一些地方嘗試“產、供、銷一體化”的改革思路,試圖把紡織企業和棉花企業重組,形成企業集團,使信貸管理更為復雜,如果監管措施跟不上,將造成信貸資產的流失。第三是陳棉潛虧較大,有可能產生新的虧損掛帳。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棉花銷售價格短期內不可能恢復到1998年以前的水平,這就使1998年度前的陳棉仍無法實現順價銷售,目前實際上已經形成數量較大的潛虧。將來銷售這些陳棉時,如果彌補政策到不了位,與陳棉對應的那部分存量貸款就會不可避免地損失,使目前的潛虧轉化為現實的信貸風險。 二、棉花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加大了棉花貸款投放風險。棉改要求各級政府不干預棉花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棉花企業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如果說棉改前,棉花企業的財務風險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策因素造成的,那么棉改后,棉花企業的財務風險皆由經營性因素引起,這些風險全部要由棉花企業自身承擔。而棉花購銷市場化以后,由市場形成的購銷價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在客觀上勢必加大棉花企業的經營風險。在目前棉花企業普遍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其經營風險將不可避免地轉化為信貸風險。如何既有力地支持棉花收購,又有效地把棉花企業由經營風險而轉嫁的信貸風險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這是形勢發展對棉花信貸管理提出的新挑戰,也給“以銷定貸,以效定貸”工作增加了難度。 三、棉花企業經營體制改革滯后,不利于有效加強棉花信貸管理。目前,供銷社棉花企業的改革進展緩慢,社、企還沒有真正分開,有不少地方,由于基層供銷社的撤消,供銷社有“空心化”趨勢,棉花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人員分流不徹底,到1999年底全系統仍有10多萬人需要分流,分流部分中也有不少只是名義上的分流,而且地方黨政機關干部還有向棉花企業分流的趨勢;再加上企業本身歷史包袱沒有解決,其他經營主體要求平等競爭等,供銷社棉花企業面臨多方面的壓力,農發行有效加強棉花信貸管理。 四、虧損掛帳處理政策不明確,供銷社棉花企業經營步履維艱。根據財政部對供銷社財務掛帳的初步統計結果,全國供銷社棉花企業財務掛帳總額為483.08億元,其中,1992年前的老掛帳為39.86億元,1993年后的新增財務掛帳為443.22億元。這部分掛帳占用貸款的利息,目前主要靠企業經營收入來負擔,使供銷社棉花企業正常經營難以為繼,不僅成為影響企業經營發展的沉重包袱,而且也影響農發行收貸收息和封閉管理。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