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縱橫談
要對棉改充滿信心———訪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 紡織企業千呼萬喚的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有了實質性突破。此次棉改的進一步深化,將對紡織工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紡織企業應如何看待這次改革?記者(以下簡稱記)為此專訪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以下簡稱杜)。 記:紡織工業作為競爭性行業,原料對行業的發展影響重大。這次中央下決心使棉改進一步深化,將對紡織工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杜:國家終于放開了棉花市場,就是要進一步發揮我國棉花資源優勢,保障紡織工業的健康發展,這是紡織行業期待已久的事情。因為從80年代起,紡織產品就進入了市場,價格已和國際接軌。進入90年代以后,紡織工業的效益并非一帆風順,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行業自身的問題,如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棉花的流通還沒有真正走向市場。盡管棉花市場經過了從國家制定統一購銷價到國家采取指導價的改革,但始終沒有解決棉價進入市場的根本問題。再加上進口棉被嚴格控制、棉花收購的獨家壟斷以及利用政策貸 款收購的棉花必須順價銷售等,這就造成我國的棉花價格和國際市場背離,形成了紡織工業的產品是市場價格,而原料價格還是計劃經濟的怪現象,這種機制制約了紡織工業的發展。 這次進一步深化棉改,從價格放開到流通體制的改革,打破了供銷社的獨家壟斷,紡織企業可以進入棉花流通領域進行收購,減少了中間環節費用,使生產企業降低了原料成本。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我國的棉花市場和國際市場接軌,使紡織工業在同等情況下的競爭力明顯提高。 記:這種競爭力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哪里? 杜:這次改革有利于提高棉花種植業的競爭力,使農民更重視市場信息。我國的紡織工業和我國的棉花工業應該成為一個共同參與國際競爭的價值鏈,只有紡織工業健康發展了,才有棉花種植業的穩步提升。 還應看到,紡織工業提高了競爭力,就會擴大就業,這也是解決農業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出路。90年代以來,我們兩紗兩布的國際市場逐步被巴基斯坦擠占,我們也進口巴紗。并不是中國紡織品的競爭力不如巴基斯坦,關鍵還是在棉花價格上我們沒有競爭力。事實上,巴基斯坦的紡織企業大都是中國援建的,紡織技術也主要是中國的。棉價放開后,我們的棉花基地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紡織工業的紗、布基地,參與國際競爭。 從行業發展看,此次棉改將提高西部紡織工業的競爭力,使棉花資源優勢成為西部開發的支柱產業。多年來擁有全國1/3棉花資源的新疆棉花綜合優勢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過去新疆的棉花價格依靠的是國家補貼,老是錯過市場機會,地方生產企業虧損嚴重,我們感到特別的遺憾。希望新疆能夠借助這次深化棉改的時機,真正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優質棉。 記:打破流通體制的壟斷經營,是不是就意味著紡織企業都應該親自去收購棉花,減少中間環節,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呢? 杜:放開流通體制,并不是要求每個企業都去直接收購棉花。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鼓勵紡織企業都去自己直接收購棉花的。應該看到這次改革是為發展社會化大生產提供了機遇。我們也希望中國的紡織工業能夠產生一些生產集約化、采購集約化、銷售集約化的大聯合體,按照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必然趨勢。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構建新型棉花企業 供銷總社棉麻局市場處龔文龍 以“一放二分三加強,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為主線的全國棉花工作會議,宣告了中國棉花流通真正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調節。相對于其他商品,棉花徹底市場化已經晚了10年的時間。10年所造成的被動局面體現在生產、經營及棉紡工業等方方面面。按照市場規律建立起現代棉花流通新秩序的呼聲已經被涉棉企業和部門廣為認同,可以說這次改革不僅是市場發展的必然,也是棉花產業自身發展規律使然。 這次改革的核心內容在于打破壟斷,改變多年形成的供銷社獨家經營的傳統棉花流通體制,鼓勵并培育多渠道經營的流通新格局。受影響最大的,當屬供銷社棉花經營企業。棉花經營企業與供銷社徹底分離,實際上明確了棉花經營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培育能夠真正面對市場的獨立經營主體。供銷社不再參與棉花經營企業的經營活動,可以為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同時引入其他領域的競爭者,讓其經受市場競爭的洗禮,培育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真正擔當起棉花流通市場主體重任的新型棉花經營企業。對大多數供銷社棉花企業來說,生死存亡的抉擇就在眼前,如何面對挑戰,變壓力為動力,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所有棉花流通企業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面對挑戰,棉花經營企業要明確主體地位,真正理清出資人與經營者的關系。社企分開后,供銷社作為出資人,只能行使公司法規定的股東權利和享受相應收益。供銷社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放開棉花企業不僅是國家政策要求,也是供銷社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放手棉花企業經營管理,從戰略上給予企業更大的經營空間。這樣做,受益的不僅是供銷社本身這個最大的股東,而將是棉花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棉花經營企業要樹立戰略眼光,重新確立市場定位。從2001年度起,國內各類企業,無論所有制、地域、行業,只要具備條件并經法定程序認定,均可從事棉花收購。面對這樣的形勢,供銷社棉花經營企業大可不必自亂陣腳。經過數十年的經營,供銷社棉花企業積累了大量其他企業在短期內難以形成的優勢,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盡快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可以肯定地說,經過改制的具有戰略發展思路的棉麻企業仍將是未來中國棉花流通領域的主導力量。 棉花經營企業要強化管理,建立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棉花經營企業要強化市場觀念,就是要密切關注市場供求的一舉一動,多方搜集市場信息,分析研究市場供求的微妙變化。 棉花經營企業還要強化質量意識,以質量為核心培育自身良好的商業信譽;樹立品牌觀念,以良好的品牌保持并不斷開拓市場。放開市場,不等于撒手不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包括質量監督管理條例,旨在規范市場。每一個棉花經營企業應該看到,條例的規定只是對企業質量管理的一個規范性標準,是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最低要求。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以質量為核心,培育自身良好的商業信譽。 棉花不同于其他農副產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價值量大,風險大,未來的棉花行業必將走聯合經營的路子。這次改革提出,積極發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利益聯合體。棉花流通企業應抓住時機,積極探索強強聯合之路,實現優勢互補,壯大競爭實力,降低經營成本,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深化棉改任重道遠 國家經貿委經濟運行局紡織處吳同興 最近召開的全國棉花工作會議決定,對棉花流通體制進行實質性、突破性的改革,這對于促進棉花生產和保護農民利益、提高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棉花企業改革、減輕中央財政負擔等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棉花作為重要的紡織工業原料,對紡織出口和經濟效益影響重大,紡織業界甚至有“成也棉花,敗也棉花”之說。紡織行業對改革棉花流通體制的呼聲一直很高,今天終于有了實質性突破。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把棉花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歷來十分重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壟斷經營的棉花流通體制是必然選擇,也曾經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出口創匯、解決勞動力就業和人民穿衣問題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傳統的棉花流通體制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矛盾日益突出。紡織產品早已市場化,而作為重要紡織原料的棉花卻仍實行壟斷經營,紡織企業不能自主選擇國內外棉花資源,棉價不能與國際接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國家在棉花上每年承擔的財政負擔也超過100億元??梢?,傳統的棉花流通體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這次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壟斷經營,擴大棉花流通渠道,展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形成真實反映供求關系的市場價格,實現棉花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這既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也是適應我國加入W TO的新情況,對重要物資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實行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必將對各有關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一,放開棉花收購,打破壟斷經營,棉花經營主體將趨向多元化。第二,市場機制在棉花資源配置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棉花價格將逐步與供求關系趨向一致。第三,國家宏觀調控方式的改進,將有利于提高調控成效,保持棉花生產和價格的相對穩定,防止大起大落。 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為紡織工業發展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廣大紡織企業要把握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大局,領會精神實質,抓住機遇,適應新形勢,轉變經營觀念,獲得新的發展。第一,有條件的紡織企業應積極參與棉花收購和對現有棉花企業的改組、改造,通過整合和重組,推進產業化經營,形成跨地區、跨所有制、貿工農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就像要有聯通、鐵通等的加入電信業才能逐步形成市場競爭態勢一樣,要打破原有的棉花經營性壟斷,必須要有新的市場主體的進入。前兩年,盡管一些紡織企業獲得了棉花收購資格,但由于種種原因,紡織企業收購棉花處于不平等的競爭地位,甚至受到區域等方面的限制,真正收購棉花的不多。但從新疆、山東、安徽等棉花產區部分紡織企業的探索來看,參與棉花收購、加工好處較多。不僅可以降低棉花原料成本,收購、加工費用比現有棉花其他中間加價低一半以上,而且可以有效地解決“三絲”等質量問題。同時,通過橫向整合,可以增強企業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第二,盡管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改革的進程不可逆轉,但這項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革之路不可能是完全平坦的。特別是政策性貸款短期內還沒有完全退出,這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還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將是個艱巨的、逐步深化的過程。紡織企業還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又一次突破性進展 北京大學教授經濟學者盧鋒 理解此次全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實質性突破,必須首先了解我國棉花市場化改革長期滯后的局面。70年代以前我國棉花基本上處于壟斷狀態,80年代以后不斷有一些改革的政策出臺,但一直沒有實現預期目標。較為突出的變化是在1992年,當時準備進行棉花市場化改革的省級試點,但后來由于通貨膨脹,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最終導致了棉花的“三不放開”,即不放開經營、不放開市場、不放開價格。如此高度集中的體制帶來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國內棉價定得太高,造成國內棉花庫存和進口棉數量同時增加,從而形成了1999年改革的基本背景,即紡織業困難,棉花庫存增加,棉花生產上不去。然而1999年的改革也只是停留在放開價格上,還沒有放開市場和經營。 此次全國棉花工作會議提出的“一放,二分,三加強,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的基本思路中,“一放”是最關鍵的環節。放開棉花收購,打破壟斷經營,鼓勵有序競爭,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在過去放開價格的基礎上開始強調放開市場和經營,這對于完善棉花市場流通,加速棉花市場化改革具有決定性意義。然而,這樣一個重要的改革實施起來又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它直接涉及到過去壟斷的體制,將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陣痛。以供銷社為例,由于壟斷地位的被撼動,局部利益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棉花工作會議要求他們不僅要從自身角度,還要從整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角度,考慮到紡織企業、國家財政以及農民的利益,也就是要樹立全局觀念,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其次,放開市場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須要有一些規范性的市場管理機制,因而在放開棉花收購、打破壟斷經營的同時,加強紡織流通領域的部門管理尤為重要。報告中有關“三加強”的基本內容,即加強棉花市場管理和加強棉花質量監督,方向是非常正確的。 再次,現在強調經營和儲備分開是有道理的,因為國家目前仍有相當規模的棉花儲備,解決這些儲備需要遵循經營和儲備分開的方針。然而從長遠來看,在這些儲備處理掉以后,政府應從儲備中淡出。第一,棉花儲備是50年代經濟環境的產物,當時棉花和糧食是影響物價最重要的農產品,也是影響經濟穩定最重要的因素?,F在的情況與50年前相比有了實質性變化。不論是紡織原料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相對重要性,還是棉花在紡織原料中的相對重要性都已大為下降。棉花已不再是戰略性物資,戰略儲備的必要性也已不復存在。第二,考慮到中央已經決定對棉花流通進行市場化改革,對收購、加工、儲運等流通環節操作一般不會再進行直接控制,因為流通干預發生的短期庫存一般也不會存在。第三,從改革以來國家棉花實際儲備和庫存操作看,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沒有起到戰略儲備作用,另一方面流通干預帶來的周期性庫存總量過大,并且發生劇烈波動,導致棉花對外貿易中“賤賣貴買”的反常現象。最后,我國年底將加入W TO,由于90年代中后期國內棉花價格過高政策的影響,1996年~1998年棉花進口量反常上升,導致W TO談判中棉花配額量承諾很高,實際上將不具有對國內棉花保護的屏障作用。在對棉花貿易的邊境控制實際放開局面下,國家更沒有棉花儲備的必要。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