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給棉花信貸管理帶來深刻變化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牽頭,組織河南、山東、 江西、新疆、湖南、湖北、四川、陜西、甘肅9個分行,就棉花信貸政策和管理問題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研究。調研結果表明,隨著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棉花信貸管理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棉花生產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區域布局不斷優化。 首先是國內棉花種植面積明顯減少,產量大幅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9年度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為5622萬畝,比1998年度減少16%,接近1962年度5246萬畝的最低水平;棉花總產量為7654萬擔,比1998年度減少15%;商品棉為7360萬擔。根據供銷合作總社統計,2000棉花年度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為5400萬畝,產量與上年度基本持平。主產區棉花種植面積基本穩定,部分省略有減少。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下降幅度較大,棉花供大于求的狀況明顯改善。其次是棉花生產布局調整初見成效。新疆棉花保 持穩中略有下降,次宜棉區和低產風險棉區種植面積大大壓縮,質量好、潔白型棉花品種播種面積增加;長江流域棉花種植面積調減,2000棉花年度湖南、四川棉花種植面積分別比上年減少18.4%和16.7%;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在1999棉花年度大幅減少情況下,2000年度變化不大,河南省比上年度減少15.4%,河北、山東有所增加。 二、棉花市場發育迅速,產銷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 第一,棉花購銷價格基本由市場形成,除新疆外,各地政府基本沒有干預收購價格,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地區差價、品級差價初步拉開,價格形成基本完成由行政機制向市場機制過渡。1999棉花年度以來,棉花收購秩序良好,資金供應充足,市場基本穩定,農民和政府皆滿意。第二,棉花經營主體多元化,供銷社棉花企業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目前,除供銷社棉花收購企業外,農業部門所屬良種棉加工廠和國營農場、經資格認證的紡織企業均可以直接收購林工和經營棉花,供銷社棉花企業已由過去獨家壟斷經營變為棉花經營主渠道,目前占棉花市場份額已下降到3/4左右。隨著棉花購銷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臨近,各個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會更趨激烈。從市場發展趨勢判斷,供銷社棉花企業的市場份額仍有可能進一步下降。1999年度經資格認證的紡織企業不足200個,實際參與收購的只有30多個,收購量也很少。紡織企業正積極爭取政策,預計將有更多的企業參與棉花收購和經營。第三,地區之間的棉花貿易壁壘已經打破,全國統一市場基本形成。1999年下半年,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正式掛牌營業,標志著我國棉花流通市場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交易市場通過公開、公平競爭形成價格,對全國棉花市場的價格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棉花市場宏觀調控手段和方式由傳統的直接行政干預逐步轉變為間接調控。 國家通過運用經濟手段,充分發揮國家儲備、進出口等政策措施的調節作用,平衡市場供求,解決歷史遺留陳棉問題。2000年上半年國家為了平抑市場供求,解決棉花供需特別是結構不平衡的矛盾,采取了多項措施,先后在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競賣了部分國家儲備棉、新疆棉,并進口了部分高等級棉花,加上1998年度棉花競賣出庫,基本保持了供需平衡,宏觀調控政策取得明顯的實效。 四、供銷社棉花企業自身改革取得進展,適應市場能力有所提高。 為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棉花企業在自身改革方面也采取了積極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實現社企分開的前提下,企業組織形式逐步完善,有的地方組建了收購站一軋花廠一棉花公司一體化經營網絡;有的在原有企業基礎上組建了新的股份制棉花購銷企業,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經營成本;有的對基層供銷社收購站進行剝離,減少日常開支。積極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量化管理等項改革,目前全國供銷社棉花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流了富余人員。在購銷方式上,企業積極轉變經營體制,面向生產,面向市場,一方面積極發展棉花專業合作社,到2000年7月,全國發展了1600個棉花專業合作社,與棉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確保棉源穩定可靠;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市場,開展跨區經營,擴大購銷,提高效益。強化質量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加強成本管理,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同時,提高服務水平,把服務對象擴大到紡織企業。增強了信息意識,注意掌握各項政策、國內外市場價格、供求變化趨勢等方面的信息,努力發揮供銷社棉花企業的群體優勢。 五、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棉花市場將趨向國際化。 棉花信貸環境不僅面臨上述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引起的棉花購銷市場變化的影響,而且還面臨我國入世后棉花市場國際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入世后,隨著紡織、服裝出口增加,將較大幅度地擴大對棉花的需求,帶動國內棉花流通和生產的發展。紡織品及服裝配額的逐步取消和全球紡織品市場的開放將給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紡織、服裝業出口帶來好的機遇,同時給處于產業鏈上游的棉花流通行業擴大購銷、改善經營創造有利條件。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10年,我國紡織和服裝行業可增加就業540萬人,紡織品和服 裝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可提高10個百分點,出口創匯增加50多億美元。我國棉花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基本接軌,化纖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的差價縮小,將提高國內紡織產品的競爭能力,因此,入世我國紡織業必將繼續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從而帶動棉花生產和消費的增長,繁榮棉花流通。但在2005年之前,我國仍需要與其主要出口市場通過雙邊談判獲取配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紡織品出口。另一方面,入世后,棉花進口增加會對國內棉花市場構成較大壓力。在中美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中,我國政府承諾,如果加人世貿組織,在2000年給予美國74.3萬噸的棉花進口配額,到2004年將增加到89.4萬噸。配額內棉花的進口關稅率為4%,超出配額的關稅率2000年為69%,2004年將降至40%,美國非官方貿易公司將有權獲得占總量67%的棉花進口配額。據美國農業部有關研究機構測算,中國入世后,2000 ~2009年平均每年棉花凈進口額將比目前增長3.28億~7.57億美元,增幅約為77%。在我國棉花進出口大多數年份處于高進低出、貿易效率較低的情況下,增加進口會對生產和流通產生不利影響。當然,配額并不等于每年實際進口量,棉花進口量的多少最終還是得取決于我國國內市場狀況及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