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棉花價格居高不下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今年一月,中國國內一二九棉平均價格(不含稅)每噸一萬一千八百五十八元,比國際市場高出一百四十六元。到五月份,國內一二九棉平均價格為每噸一萬一千五百零四元,比同期國際市場每噸高出二千三百五十四元,差價急劇拉大。 據《光明日報》今天報道,國內棉價的偏高,直接導致今年一至四月中國棉紗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二十二點一,進口上升百分之三十三點四三。同時,一至四月全國棉紡織行業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六點四,其中國有棉紡業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九點八。 據了解,棉價居高不下的原因首先是棉花流通體制還未與國際市場接軌。一方面,依賴出口的紡織品已走進國際市場,價格已與國際市場接軌,另一方面,國內棉價與國際市場完全脫節,現有的進出口管理也限制了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參與市場競爭。紡織企業只能購買國內的高價棉,從而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幾乎處于隔絕狀態。 其次,現行的棉花購銷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供銷社系統棉花企業對棉花的壟斷。棉麻企業利用政策性貸款收購經營棉花,規避了市場風險,而銀行為保證按期收回貸款,要求棉麻企業必須順價銷售,使供銷社棉花系統收購的棉花很難按市場價格銷售給紡織企業。 第三,國有紡織企業不能實現以銷定產、以產定購。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有時為了保證生產,在買漲不買跌的傳統思想趨使下,寧可囤積大量原棉以備長用。盡管全國供銷總社在網上經常發布國內外棉花信息,但很多人收購棉花仍憑習慣而不是市場。于是,虧損企業為繼續生產,不放松對棉花的需求,好的企業更是加大采購力度,這樣反倒減輕了交易市場儲棉壓力,對高價起著一定的支撐作用。 另外,交易市場存在的許多不規范操作也是棉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國內市場棉花資源從總量上看基本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國儲棉通過交易市場大量拋售,拋售量有時甚至高于全國市場每天耗棉量的數倍以上,而種種不正常的哄抬棉價的現象,卻導致了棉價的持續上漲。 有關權威人士提出,隨著加入wto的日益臨近,中國棉花與國際市場脫軌的狀況,顯然不符合國際潮流的發展。因此,改善這種狀況,推動棉花流通體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