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棉花公證檢驗制度專題
近日從有關部門獲悉,為進一步加強對棉花質量和標準的管理和監督,我國將全面推行棉花公證檢驗制度,除對國家儲備棉全部進行公檢外,到2004年,全國經營性棉花的公證檢驗率爭取達到70%以上。
據了解,我國從1998年開始推行棉花公證檢驗試點。從1999棉花年度起,由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對國家儲備棉入庫、出庫進行強制性公檢,檢驗證書作為國家掌握儲備棉數量、質量的憑證和財政支付費用、利息的主要依據。對經營性棉花則實行申報公檢,企業在自愿申報的基礎上,由有關部門確定了試點單位。到2000年,我國批準的試點企業已達165家,實際完成檢驗量65.732萬噸。今年,試點企業已發展到200家,計劃年檢驗量達100萬噸。到2004年,全國棉紡企業將普遍實行棉花公證檢驗制度,計劃年檢驗量在250萬噸左右,按照目前全國年用棉350萬噸左右數量計算,屆時全國經營性棉花公檢率將達到70%以上。
據介紹,實行棉花公證檢驗,有利于創造棉花公開、公正交易的大環境,維護交易雙方利益,規范棉花流通秩序,還將為國家實現對棉花的宏觀調控提供可靠數據。同時,實行棉花公檢還有利于棉紡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防止在棉花購銷中的暗箱操作行為,降低企業成本。經過兩年多的試點,棉花公檢制度普遍受到棉花交易雙方尤其是棉紡企業的歡迎。
為進一步加強對棉花質量的監管,規范棉花流通秩序,我國將全面實行棉花公證檢驗制度。除對國家儲備棉全
部實行強制性公檢外,全國絕大多數經營性棉花也將在近幾年實現公證檢驗。分析認為,我國全面實行這一制度的有利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國家儲備棉來說,公證檢驗可以確保國家對棉花市場進行準確、及時的宏觀調控。由于國家儲備棉是依據公證檢驗結果上市競賣,棉花購進企業對所購棉花心中有數,有力地促進了國儲棉的銷售。此外,國儲棉的公證檢驗不僅能準確地核定出庫棉由于自然損耗造成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國家棉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如一些地方擅自動用、自行經營國儲棉、冒領國家補貼、用低等級棉補庫等;國儲棉在管理中還存在入庫質量把關不嚴、庫存等級不實、虛增重量、異性纖維混雜等問題;個別地方庫存的棉花甚至有摻雜使假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說,國儲棉的公證檢驗是國家對儲備棉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的有效形式。
對于經營性棉花,公證檢驗則為交易雙方創造了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維護了交易雙方的利益,規范了棉花流通秩序。棉花作為批量交易的大宗商品,價值較高,加上棉花質量評定是以感官檢驗為主,長期以來棉花購銷雙方因質量問題扯皮不斷。棉花供不應求時賣方抬級抬價,供大于求時買方又壓級壓重,為此雙方都吃盡了苦頭。國家推行公證檢驗制度,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據統計,經營性棉花自進行公檢試點以來,僅等級升降、重量盈虧兩方面就為交易
雙方挽回經濟損失3.02億元。
經營性棉花實行公檢,還有利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近年來,在棉花交易活動中,購銷人員吃回扣的問題時有發生,導致部分用棉企業購進的棉花質量不符、重量不實,有些甚至知假買假,給企業造成巨額經濟損失。而實行公證檢驗可以使棉花交易透明化,促進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由于棉花公檢實行隨成交、隨檢驗、隨結算的工作模式,企業在報檢后一至兩天就可以用棉,保證了生產進度,加快了資金周轉,降低了
交易成本。
公證檢驗還可以準確反映出棉花流通狀況,為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由于執行公證檢驗的專業纖維檢驗機構代表國家,與交易雙方沒有利益關系,因此公檢數據真實可靠,可以使國家準確掌握當前棉花流通的渠道分布、數量、質量等信息,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所謂棉花公證檢驗,就是由專業纖維檢驗機構依據國家標準和有關規范,代表國家對棉花的質量、數量組織實施檢驗并出具公證檢驗證書的活動。由于專業纖維檢驗機構代表國家,與棉花購銷雙方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檢驗結果具有公證性,因此稱為棉花公證檢驗。
1998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規定實行棉花公證檢驗試點,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對棉花質量、標準的管理和監督,為購銷雙方創造公平、公正交易環境,同時也為國家及時掌握棉花信息、制定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提供可靠依據。從1999年開始,國家委托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對國家儲備棉入庫、出庫實行強制性公檢,檢驗證書作為國家掌握儲備棉數量、質量的憑證和財政支付費用、利息的主要依據;對經營性棉花實行申報公證檢驗,
即在企業自愿申報的基礎上,由有關部門確定實行公檢的試點單位。在棉花交易中,供需任何一方都可委托專業纖檢機構對棉花進行公檢,檢驗證書作為雙方結算貨款的依據。
由于棉花公證檢驗單位代表國家,與購銷雙方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因此其檢驗數據相對準確可靠,具有公信力,可以避免購銷雙方因質量糾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另外,公證檢驗不收取費用,受到交易雙方的普遍歡迎。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