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度棉花市場形勢分析及下年度市場預測
2000年度是棉花流通體制深化改革的第二個年度,與上一個年度相比,棉花經營企業和整個棉花行業都經歷了一次更為嚴峻的考驗和挑戰。目前,正處于世界經濟增幅減緩,國際棉花和棉紡織品市場低迷,新年度棉花面積明顯增加的關鍵時期,深入分析和預測市場形勢,對做好本年度后期及下年度的棉花購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副局長、華棉儲備管理中心主任雷香菊在23日召開的全國棉花形勢分析會上,做了《2000年度棉花形勢分析及2001年度市場預測》的發言,從行業宏觀的角度,對國內國際市場進行了綜合分析。 雷香菊在講話中指出,2000年度棉花總的形勢是當年平衡雖有缺口,但總量平衡供大于求。從國內來看,本年度總的情況是,可供商品棉資源增加,總需求減少,新棉銷售困難,庫存加大。其中供求形勢方面,按照統計局8800萬擔產量口徑,全年度可供資源為供大于求1400萬擔,按農業部8100萬擔口徑,供大于求700萬擔。棉花銷售總的特點是:新棉銷售相對較慢,價格總體下跌;陳棉購銷活躍,價格基本穩定。預計供銷社系統截止4月底共銷售新棉約2900萬擔,僅占收購量的52%。同時,紡紗生產逐月下降,價格下跌,產銷率降低,庫存增加,而棉紗進口同比增加了32%。講話中分析造成本年度棉花市場形勢復雜的原因,一是市場秩序混亂,棉花收購成本偏高。二是收購、加工進度慢,企業惜售,錯過了銷售時機。三是陳棉出庫早、量大集中,一定程度擠占了新棉市場份額。四是紡織市場形勢發生了變化。從國際來看,當年產需缺口94萬噸,庫存總體呈減少趨勢。但由于缺口主要在中國,而且中國用國內的陳棉彌補了缺口,加上美國經濟滑坡,其國內需求減少,使美國出口壓力加大,這是導致春節以后國際市場價格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于年度后期走勢,她分析認為,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形勢。預計后期可供資源總量5700萬擔左右,而5-9月消費量在3600萬擔左右。由于新棉已幾乎沒有降價空間,進口又受配額限制,國內市場繼續相對獨立于國際市場。價格可能將在保本線附近小幅波動,紡織企業使用高于國際同行的原棉,對紡織品出口將產生較大影響,從而影響到全年度紡織用棉需求量。但有兩個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價格,一是98年度以前商品棉上市的時間和數量,二是新疆棉出口減少對國內市場可能會有一定影響。 談到2001年度國內市場形勢,她分析認為,全年度可供資源量初步預計將大于需求1800萬擔。 針對當前復雜的市場形勢,她建議棉花經營企業一定要認清形勢,適時調整經營策略。一是對本年度的新棉不要惜售,但也不要盲目降價。要根據自己手里棉花多少、實際成本、每月新增成本、企業資金狀況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等具體情況,仔細算一筆賬,再決定是采取新棉上市前盡量減少庫存的經營策略,還是堅持保本銷售的經營策略。而且要避免跟風而動,競相降價,不計成本拋售的做法。二是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1998年度以前商品棉的保管和出庫工作。三要加強內部聯合,發揮規模優勢。四要加強信息溝通,重視市場分析,密切跟蹤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營策略。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