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偉談2000年度供銷社棉花工作存在的問題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局長史建偉日前在全國棉花形勢分析會上指出,2000年度供銷社棉花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績,繼續發揮了主渠道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應當引起關注與反思。 首先是系統管理。棉麻局注重系統管理,但只能管到省。棉麻局的意見能不能貫徹,要靠省、地、縣棉花企業做工作。但許多省級棉麻公司成了經營企業,擔負不了或不肯擔負系統職能。地市縣級棉麻公司都成了經營實體,相互之間是平等競爭關系,沒有系統關系。很多地方依靠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老關系進行系統指導。特別是縣級,在改革、改制過程中,棉麻公司與軋花廠之間也成了兄弟關系、競爭關系。整個系統管理網破線斷,出現真空,而且在不斷擴大。 二是質量意識。2000年度,棉花質量下降主要是受氣候影響,但許多地方供銷社棉花質量管理出現倒退,加工質量下降,是人為的。有的地方棉花企業為搶資源,收購超水棉,或者抬級抬衣分,混級加工、打包;有的地方不按國家標準刷嘜、出證;有的地方撤消了質量管理機構;有的地方撤消了棉花簽證檢驗站,全面放松甚至放棄了質量管理。 三是市場意識。一方面是市場經濟觀念太差,許多企業仍然停滯在計劃經濟時期,思想意識沒有轉過來;另一方面是不關心、不注意市場發生的變化,經營盲目性很大。 四是信譽觀念。通過棉花質量打假,我們感覺到,供銷社棉花經營在社會上的信譽度是很高的。做假的,要打供銷社旗號,因為供銷社旗號硬,紡織企業信任;打假的,也只打供銷社,因為供銷社是有根基的,跑不掉。我們一些企業則不注意自己在社會上的信譽,見利忘義,幫助個體棉販做假,敗壞信譽。實際上,公布的"大案要案",幾乎沒有真正屬于供銷社棉花企業主動摻假的,都是為棉販子打工,讓棉販子發財,自己挨打又賠錢,信譽受到很大損失。總體上講,這種情況是個別的,但社會輿論大,損害了整個供銷社的聲譽。 史建偉最后指出,2000年度的教訓是深刻的。上面幾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系統、質量、市場、信譽,本來是優勢,但在關鍵時刻出了問題。通過一年的實踐,大家都應認識到,只有恢復好傳統,發揮好優勢,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新年度的棉花工作。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