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貿委綜合司:棉花市場有序流通,宏觀調控至關重要
棉紡行業在2000年遇到了兩大問題。一是春季棉花價格急劇上漲,二是新棉上市時一些地方棉花摻雜使假。一春一秋出現的這兩個嚴重情況,對剛剛走出困境的紡織行業構成很大威脅,而且僅靠市場調節很難迅速有效控制局面。關鍵時刻,國家的宏觀調控起了決定性作用,使局面迅速得到控制。 平抑棉價及時有效 2000年初,國內紡棉市場供求形勢一度趨緊,棉花價格持續上漲。從春節到3月底兩個半月的時間,棉花價格上漲22%。同時,由于全球棉花庫存量的減少,紡織企業補棉勢頭旺盛,國際棉價同樣呈上升趨勢。國內棉價上漲速度高于國際棉價,這對利用國際市場回暖形勢,增加紡織品服裝出口,提高國際市場份額非常不利。 棉花是紡織工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其價格每擔上漲10元,紡織行業年利潤將減少7億~8億元。紡棉供應緊缺和價格暴漲,對剛剛經過陣痛走出困境,盈利能力還十分脆弱的紡織行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在國務院領導的關心下,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等有關部門采用經濟手段,加強宏觀調控,通過對棉花市場的調控,增加市場供給平抑價格。4月至5月,國家陸續出臺了鼓勵銷售1998年度商品棉庫存等三項調控措施。一是增加棉花交易市場投放量。4月11日重新開市拍賣國儲棉,交易市場棉花日投放量從5000噸增加到1萬噸,后來又增加到2~3萬噸。交易數量不斷增加迫使棉花市場價格逐漸下調。二是國家五部門出臺了1998年以前供銷社系統庫存棉銷售價格作價原則和銷售方式,要求棉麻公司利用當前新棉缺口的有利時機消化庫存。三是國家有關部門下達2000年第一批棉花進口計劃,批準進口高等級棉6萬噸。 以上三項措施基本解決了新棉,特別是高等級棉供應缺口問題,平抑了國內棉花價格,保證了棉紡企業的用棉。據有關部門統計,1999年度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計劃銷售庫存棉1950萬擔,加上高等級棉進口配額,共向國內市場補充資源2070萬擔,補上了當年2000萬擔的缺口,實現了國內棉花供求基本平衡。8月份,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標準棉平均價格11700元/噸,到廠價12200元/噸左右,而同期英國棉花展望A指數為61美分/磅,折合含稅價約12600元/噸,國內、國際價格實現了基本平衡。 棉花打假果斷有力 2000年9月份進入新棉花年度,據有關部門調查,預計全國棉花無論從產量還是質量都好于上年。但是,一些不法經營者在新年度棉花品級、長度標準剛剛修訂,收購價格較上年有大幅度提高之時,置法律和國家政策于不顧,公然在棉花經營中摻雜使假,牟取非法利益。 為了維護棉農、企業和國家的經濟利益,維護國家的良好國際形象,國家經貿委針對棉花摻雜使假的嚴重情況,及時部署了依法查處棉花摻雜使假行為的行駛動,堅決予以打擊。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全國開展了嚴厲打擊棉花摻雜使假違法犯罪活動的專項行動。這些舉措,對于確保新年度棉花市場公平交易和棉花流通體制改革順利進行,解決當前紡織企業經濟運行中的困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宏觀調控給我們的啟示 2000年,國家對紡織經濟運行有效的調控,給我們三點啟示:一是棉花市場的建立和有效運作,使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從計劃經濟的行政管制手段,向采用經濟手段轉變成為可能。應該說,國家對棉花交易市場的調控已成為棉花供求和棉花價格的穩定器。二是棉花交易市場的功能定位實現了資源有效配置,政策監管市場的立足點放到了維護市場的"三公"原則,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一個交易公平高效的環境。三是國家宏觀調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適時適度出臺有關調控政策,促進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